进入新年,尤其是春节后复工以来,经济下滑、股市震荡、人民币贬值、资本外流、出口萎缩等阶段性不利消息接踵而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新年就业前景的担心。其中,去产能必伴生的人员下岗,以及延迟退休有可能加剧就业难度,成为引起担心的两大主要焦虑点。
人社部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全社会当下就业现状及预期走势,社保制度现状及改革完善指向作了较坦诚、较系统的介绍和交底,其中,失业托底和延迟退休是人们最感兴趣的部分。(相关报道见北京青年报A3版)
去产能计划涵盖到整个“十三五”,全国460余个纳入统计监测的行(产)业,多数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产能过剩。但产能过剩发展到严重滞胀状,再不下决心“洗胃通肠”将整体被“拖死”的行业,则集中于水泥、建材、平板玻璃、重化工、钢铁和煤炭六大行业,其中又以钢铁和煤炭去产能任务最重。去产能因涉及地方实际利益本就难,又因涉及大量员工失业安置而难上加难。2011年起,去产能即在各地陆续推进,但整体进展明显落后于政策预期。地方之所以对去产能积极性不高,可不只是简单的惟GDP至上,而是从中央到地方,谁来为去产能必伴生的巨大成本买单,始终未能予以明确。具体讲,去产能最大的两笔花费,一是银行坏账的核销补贴,再是失业员工安置所涉及的一系列善后支出。
今年钢铁去产能,要安置50万员工,煤炭去产能消化130万员工,二者合计就是180万员工需要重找饭碗。这中间涉及转岗培训、重新找工作、一次性买断工龄并续交社会保险、提前退休、企业内退等消化途径。除提前退休把包袱甩给了社保基金外,其余各项皆需大把资金开道方有柔性操作空间可供实施。中央财政今年为此出资1000亿元,如此巨量安排着实让人惊讶不已。这说明中央政府所拥有的资源调动能力已非同小可,印证中央的确对去产能下了狠心。
能到位1000亿元中央托底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再想耍赖,空间就会被挤压。再加入多年很少使用,积累丰厚的失业保险基金及专项就业基金,为180万失业员工进行生计(活)托底的事儿,应当可做得比较从容、有善和有序。
延迟退休的两大核心疑惑在昨天得到了明确:延迟退休方案今年内肯定会出台,在正式出台前还将走一回公开征求意见的民主程式;延迟退休肯定不会搞一刀切,而且会小步慢进,不会谋求一步到位式的急于求成。
对广大在一线劳作的蓝领劳动者而言,延迟退休在内心肯定不太乐意。但与其说这是个法理性难题,不如说这是个情感必须向现实屈服的问题,而颇为残酷的现实目前已发展为两个:
当下就面临的现实是,人口老龄化速度远大于养老保险盘子扩大速度,对原本就极不完善的现有养老体制,构成多层面的实质性挑战。4年前,国内尚可做到每3.3个在岗缴费员工抚养一个退休员工,去年则已降至2.9:1,随着60岁以上老年人口继续刚性攀升,养老保险赡养比还将持续下滑,导致养老保险体系的维系难度会越来越高。
现有养老保险基金,已同时出现了省区之间的支付能力失衡,以及部分省区当期的收不抵支。目前从全国看养老金的确尚不存在硬缺口,但“软缺口”则比比皆是,譬如,虽经连续11年上调,企退人员人均养老金依然处于2200元的超低水平,整整比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少了2倍,而同期的政府则已使出了“吃奶”的力气。
纵观各国,包括比照发达国家,养老金制度的维系难题带有共性,彼此之间皆因受制于国情而各有难解矛盾与苦痛。就延迟退休一项,发达国家皆被迫采用。虽说其对改变养老金制度的脆弱性起不到治本之效,但毕竟能暂时延缓养老金入不敷出带来的诸多压力。
换个角度看,失业托底是去产能提供即期配套,延迟退休则属于增加养老制度供给弹性之配套。而它们本身既可视为供给侧改革的对象之一,亦都是供给侧改革必然带来的边际成果之一。至少从目前的内外部条件计,二者皆可在“柔性操作”中加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