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的化验员在检测水质。
王 悦摄(千龙网发)
北京市水务局日前透露,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地下水源,已经全力运转了12年的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将真正回归“备用”。随着南水进京,该备用水源地实现了减采、涵养,当前地下水位已平均回升了3米多,目前正以每天3-4厘米的速度回升。
【应急水源“加班”12年】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这是一座城市建立备用水源地的初衷。特别是对于地处半干旱地区的北京而言,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成为首都供水的主要水源。再加上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增长加快,城市用水需求不断增长,北京市水资源紧张形势一直较为严峻。
地处潮白河、怀河和北运河冲积扇平原的怀柔备用水源地,水量极为丰沛。1999年,经勘探部门测算,备用水源地的地下水,每年有8千万到1亿立方米流入潮白河。易采易补的优越地质条件,加之水质无污染,水量稳定,让这里成了北京应急水源地的首选。
怀柔备用水源地于2002年开工建设,2003年8月正式开始并网供水,年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承担起供水“主力”的角色。“建设之初的本意其实只是应急和备用,设计模式是‘采二养三’,就是连续开采两年、再涵养三年。可由于北京供水紧张,水源地12年间连年超采,地下水位线从16米降低到47米,下降了31米。”京密引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任宇表示。
直到2014年底南水进京后,怀柔应急水源地才停止了12年的超采状态,首次回归其备用水源地的功能。据统计,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地输送的水量占到北京市供水总量的1/8,12年相当于输送了12个怀柔水库库容量。
【监测能力增至210项】
“随着南水进京,备用水源已经于去年9月6日起开始减采。输水量从运行之初的每天33万立方米,减少到10万立方米。”任宇说,如今42眼井可以轮流值班,每天只需要12眼井工作。减采后不让水源井彻底停用,可以保障每个机电设备时刻处于一种热身的状态。如有应急情况,随时可以加量开采,保障城区应急用水。
据悉,减采半年来,备用水源地地下水位平均回升了3米多,目前还在以每天3到4厘米的速度回升。未来随着南水进京水量不断加大,根据全市用水调度情况,备用水源地采水量有望继续下降。
除了引入南水进京、涵养地下水源,如何确保市民喝上安全放心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主任林爱武表示,目前该中心实验室的监测能力已由2014年的205项增至210项,居民饮用水完全符合国家颁布的饮用水卫生标准。特别是南水进京后,南城部分区域的自来水硬度有了明显改善,以南水为水源的水厂供水范围内效果尤为突出,自来水硬度由以前的380毫克/升降为120-130毫克/升,居民普遍反映自来水水碱减少、口感变甜。
另外,在南水进京初期,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在全市增设了200多个供水管网终端监测点。每天都早晚两次加测管网水质,确保南水的水质安全,为全城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喝存补”用好江水】
“用足用好江水,就是‘喝、存、补’。”北京市水务局局长金树东表示,目前北京已经累计引入江水10亿立方米,喝了7亿立方米,受益人群超过1100万;在“存”上面,通过九级泵站,将江水引入京密引水渠沿岸的怀柔、密云、十三陵等水库,蓄水1.2亿立方米,密云水库库存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库蓄水量在去年11月突破10亿立方米;在“补”上面,从1995年开始,北京就面临着供水的入不敷出,每年平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现在要开始“还账”。去年8月,潮白河水源地进行了试验补水,回补区域地下水得到补充,回补范围达24平方公里,地下水位平均回升了7.5米。
金树东透露,今年,北京市将争取多调一些江水,力争达到11亿立方米,同时增加生态用水量。为了用好江水,已安排建设第十水厂以及黄村、良乡水厂。与此同时,将加快南水北调通州水厂和通州支线建设等工程。
此外,为了鼓励多用再生水,北京市将完善再生水利用价格机制。以再生水利用指导价3.5元/立方米为基础,针对工业用水、居民生活、园林绿化、市政杂用、环境补水等不同用途,制定具体价格政策,形成价格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居民多用再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