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某杂志副主编詹涓发布微博,斥责广州某报大篇幅抄袭其个人微信公号的原创文章,并将文章署名为该报记者。詹涓在微博中贴出了涉嫌抄袭的版面,“一整版有7栏,抄袭部分占了左边这5栏”。涉事媒体和记者“坚持认为不是抄袭”,但相关文章已从该媒体网站撤下。目前,詹涓已向该媒体寄送律师函。
这起风波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不是微信公号抄袭了媒体的报道,而是媒体记者涉嫌抄袭微信公号文章。我们知道,内容生产能力一直是微信公号等自媒体的短板,在目前一千余万个微信公号中,真正具备原创能力的并不多。很多微信公号最擅长做的事,就是将媒体报道改头换面、随意拼贴之后,当作自己的“原创”。
巧合的是,正当抄袭风波在网上发酵时,我的一个同事也在朋友圈维权——几天前,她在公号中写了春节亲历的一个故事,结果竟被北京某报记者“改编”成了一则新闻。事实上,类似的正规媒体抄袭自媒体的案例,已经并不新鲜。今年春节期间的几起假新闻事件中,都存在正规媒体“搬运”自媒体稿件的问题。
正规媒体开始抄袭自媒体文章,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为什么抄袭?不见得是那些自媒体的文章写得有多好,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些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在“规矩”相对缺失的新媒体舆论场,原创者的收益、影响力往往不如那些拥有众多粉丝的“大V”,一些正规媒体逐渐成了自己当初批判的对象。
面对全新的传媒格局和舆论生态,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确实不小,但应对新的挑战,传统媒体应该学习的是新媒体的精华而不是糟粕。如果传统媒体放弃“内容为王”的信条,放松严格的采编规范,被自媒体牵着鼻子走,不仅难以在新的舆论阵地拓展影响力,反而可能毁掉长期积累的口碑和形象,被更多受众抛弃。(易艳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