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农村劳动力流失 浙江人大代表把脉“种地”难题
2016-01-27 19:26:00
 

  中新网杭州1月27日电(记者 江耘 李佳赟)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外迁,农村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也逐渐水涨船高,“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浙江“两会”期间,面对逐渐凸显的农村劳动力问题,浙江省人大代表纷纷建言,政府要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启绿色循环经济新模式。

  这两年,随着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人力向大城市转移,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痛点”,“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浙江省人大代表、衢州市农科院院长汪惠芳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素质结构性下降,使农村雇佣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农忙的时候,150元一天都雇不到人。”汪惠芳认为,不少农作物的收割仍处于人工劳作、效率低下的传统作业状态,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差甚远。

  在汪惠芳看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雇人难已成为种植大户及企业的共同呼声,农业发展的机械化之路已迫在眉睫。用技术和机器来补足农村劳动力的“缺口”,此举可使成本大幅度下降,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汪惠芳认为,政府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需加强引导,既要关注到大众作物的机械化进程,也要考虑小众作物的机械化瓶颈,加强对小型农业机械的研究和推广,引导、扶持浙江本土企业进行“浙江模式”的机械制造

  同时,汪惠芳表示,要解决农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还要实现农民的职业化。培育一个拥有良好农业技能、丰富农业经验的农民群体,一方面能够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还能改变农村的产业及经济结构。

  面对农业转型新趋势,衢州江山大陈村则巧用绿色循环农业“盘活”农村资源。浙江省人大代表、江山市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表示,如今,不少青壮力外出打工,村子里闲置农地增多。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良性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大陈村通过土地确权与流转,打造精品高效农业园区,多样化、规模化布局农业发展。

  在汪衍君看来,通过土地流转和进一步招商引资,从前“一亩三分地”的点状农业正在向规模化的农业园区模式迈进。“我们村还将农业园与乡村特色旅游相结合,并融入乡俗故事、村歌音乐剧等文化基因,使传统农业经济转型为绿色循环经济,形成丰富的产业链。”汪衍君说。

  浙江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仅占全国1.5%左右。汪惠芳认为,如今,在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的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农业发展正在面临巨变,农业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将是大势所趋。

  汪惠芳表示,在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在政策扶持上给予倾斜,在科技创新上给予支持,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不断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符合浙江省情、富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完)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