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陈晓卿感叹“年味越来越淡” 担忧春节变成一个符号
2016-01-15 08:56:00
 

陈晓卿感叹“年味越来越淡”担忧春节变成一个符号

陈晓卿。中新网记者 李泊静 摄

  中新网1月15日电 近日,一部将饮食与年文化相结合的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正在上映。该片试图通过中国广袤大地上奇绝的年货食物,串接起一个个新年故事,带观众重寻旧日的习俗和年味儿。该片艺术总监陈晓卿近日做客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视频访谈,谈及拍片的初衷,“年味越来越淡了,想留下一个传统春节的饮食样本。”同时,他也谈及了自己对于当下电影市场的看法,以及对于美食的感悟。

电影截图

  留住年文化 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

  谈及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陈晓卿表示,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的习俗也越来越少,人们都去过“双十一”了。“甚至有一种担心,是不是再过几年春节就成了一个日历上的符号了。从农业社会到今天的这种变化非常剧烈,我们有必要把它做一个记录。”

  在拍摄片子的过程中,拍摄团队的这种感觉更为强烈。陈晓卿介绍,比如舞狮子这种习俗,正在逐步简化;陕北的烧旺火,往年非常壮观,去年拍的时候已经完全找不到了;香港的团菜,往年都是一个宗族一起吃,很热闹,去年也只剩下一桌了。“可能再过两年,很多东西都没有了。这个是我们生活过的一个轨迹,如果记录下来是非常好的东西。”

  陈晓卿称,通过拍摄这个电影,想留下一个传统春节的饮食样本。因为拍摄团队在采访中也感觉到,传统春节的意义在于敬天地、礼神明,庆团圆,分别对应的是大自然、鬼神和自己,而在这三个层面上,都离不开食物。而且好多东西都是先敬一下鬼神自己就吃了,比如说山东的糖瓜,敬完灶神就自己吃了。

  “很多网友看完电影在我微博留言,有人还把电影票和回家的火车票放在一起,我看了觉得一方面挺心酸的,一方面也挺感动的。”陈晓卿说。

陈晓卿。中新网记者 李泊静 摄

  “拍纪录片不想挣钱 已准备好做先烈”

  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正在上映,而由陈晓卿导演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如今已经拍到第三季。

  谈及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区别,陈晓卿表示,电影需要把观众吸引到影院,可能要做的宣传比电视大得多。“从目前来看,《舌尖上的新年》票房没有表现出很好的势头,可能是前期宣传做得不够好。”

  陈晓卿说,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升的势头非常快,但与它不匹配的是纪录片所占的比重太低了。而国外有专门的院线纪录片,比较成功的纪录片有韩国的《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美国的《华氏911》等。也有一种说法是国外的电影观众非常成熟,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时尚的事情。“但是我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去做的”,陈晓卿说。

  陈晓卿坦言,拍这部电影,是做好了做先烈的准备的。他曾跟投资商说,我保证不会赔得血本无归,但如果想挣钱你就想多了。

  陈晓卿也透露,这部片子在没有上院线之前,成本已经收回了。“不依靠票房,通过电商、合作商、海外版权的销售,电影也能生存下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势头。”

  “肯定有一天,会有纪录片的票房和市场的。”陈晓卿笃定地说。

陈晓卿。中新网记者 李泊静 摄

  “我衡量美食的标准,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程度”

  作为一位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平时去哪儿吃,吃什么,都是网友关注的话题。事实上,陈晓卿自己并不喜欢去很高大上的饭店吃饭,反而喜欢吃路边的小店。“我只希望吃得精致一点,可口一点,或者用心一点。这样的小店,并不多。”

  陈晓卿透露,有人称他是“地沟油美食家、扫街嘴”,他也从来没反驳过,反而挺骄傲的。也有人曾“教育”陈晓卿:“你作为一个美食家,最好表现出一个专业的态度,比如吃海参的和吃大肠的都不是一个阶级的,你老在那讴歌大肠,却从来不去理海参。”陈晓卿的回答很简单:“我衡量美食并不是美食本身,而是美食能给你带来快乐的程度。”

  与在哪儿吃,吃什么相比,跟什么人吃,什么时候吃,是陈晓卿更为看重的。“最好吃的,一个是人,一个是饿。跟什么人吃太重要了,跟自己喜欢的朋友吃,它的味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能吃到晚上十点。如果是应酬的饭,可能六点半吃到七点就差不多了。另外一个就是需求,你饿不饿,你不饿那个饭永远是不好吃的。”

  “美食最根本的,是能够带给人快乐的程度,而不是它的环境和造价。”陈晓卿说。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