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人眼里,高校教师往往代表着学识丰富、修养高超、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然而近年来,在高校教师身上的暴力事件屡屡发生,虽然多数不为人所知,但偶尔曝光在公众前的暴力事件,也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为什么本应该温文尔雅的学者教师屡屡变身暴力事件的当事人?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这些年来,大学里面涉及教师的暴力事件其实不少,只是大部分不为社会所知。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比较重要的是,大学教师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日渐严重的行政化管理方式以及量化考核的评价体系,往往是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倘若压力得不到排解,时间长了就可能会爆发暴力冲突。”
大学老师也会打架
不论是语言的暴力,还是行为的暴力,近年来,暴露在公众面前的大学教师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大学教师之间的骂战司空见惯,直接付诸行为的也不鲜见。杨阳说:“其实,大学当中,涉及教师的辱骂、殴打事件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没有传播到公众媒体当中,所以少有人知道,其实暴力事件已经很频繁了,存在的时间也比较长了,特别是近五六年来,更加频发。”
媒体曝光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暴力事件发生于高校校园,也止于校园。杨阳说:“能够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往往与是当事者自己公开,或者涉及知名学者等条件有关,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暴力事件不会传出校园,也就不怎么引人注目,这样的情况很多,实际上也反映着某些当前大学管理、评价体系中的问题。”
其实,学者打架并不新鲜,古今中外许多知名的大学者都曾有与人拳脚相加的事迹,甚至许多都成趣闻,比如民国时代的大学者黄侃、陈独秀、熊十力等,辩论不过便赤膊上阵的事迹被后来人津津乐道。
不过,当今时代的知识分子,动粗的原因往往和前人不同,许多时候并非理念相左、思想争锋,而是利益使然。杨阳说:“大学教师之间的辱骂、殴打行为并非孤立事件,许多学校都曾经发生过,其中原因,很多都是为了分房子、评职称等这些和生存有关的条件所激发的。”
发泄也好,试图通过非正常方式解决问题也好,生存环境的改变,高校生活的压力,使得教师们往往选择拳头和耳光,杨阳说:“高校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会中的普遍存在的焦虑、压抑也影响着高校中的人们,倘若压抑太久、积累太深,也就容易变成戾气,社会如此,高校也如此。”
行政化和量化的管理
骂人也好,打人也好,当然都是错误的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但探究根本,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高校中的老师们压不住火气,消不去戾气?
杨阳说:“教师的暴力行为频繁出现,其实反映着中国高校在管理当中,在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行政化的问题,高校教育行政化严重早有共识,而去行政化一直都是我们国家高校改革的目标,前些年公布的‘高等教育发展纲要’明确表示高校要去行政化。但是事实上,纲要公布了这么多年,还有许多路要走。”
行政化使得高校的管理、学术的管理一直被人诟病。杨阳说:“行政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行政权力控制资源分配。行政化的特点之一,是行政规则为主导,比如职称评定,标准是行政权力掌握者制定的,过程是行政化的,具体来说,一个学院,如果院长不想让谁上升,那这个人基本上就很难再升。行政化的特点之二,是计量化的评价体系。把所有的教师当做计件工人,论文、著作、学术成果等等都变成不同分数,这里面凸显着许多不公,同时又让教师每年承受挣工分一般的压力,青年教师评职称靠这些,中年的教授也要应付考核、晋升等。每年那么多的学术论文,大量的课题项目,有多少水分?其结果不但制造了大量的学术泡沫,也让教授长期处于压力之下,时间长了,总有崩断这根弦的时候。”
而近年来,高校改革中频频出现教师“非升即走”的规则,常常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杨阳说:“非升即走原本是美国高校常用的制度,和他们的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相关。近年来许多学校把这个制度拿来,当作高校改革的核心,给教师造成的压力极大。原因在于,我们拿来了人家的制度,但是我们的教育环境没变,我们的行政化问题没有改善。而且一般都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年轻教师压力尤其沉重。如果仅仅是计量化的考核,那么有压力、心中有气,最多也不过是对这个管理方式的不满,但再加上行政化导致的各种不公,就会产生对某个管理者个体的不满。”
教师不应是
计件工人
对管理者个人的不满,在沉重的压力之下,最容易演变成针对个人的暴力事件,而要减少暴力事件,却需要整个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继续改革。
暴力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原因综合造成的。对此,杨阳说:“首先要改变的,可能就是管理方式了。我们国家在前十多年就已经提出以教师为本位的高校管理理念,但还应该加快改革的脚步。教师本位首先要尊重教师,按照教育和学术本身的规律去管理高校,落实教授治校,不要再把教师当做计件工人,才能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去行政化也需要在职称评定和晋升,学术评价等方面要多体现学术权力,而不是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更应该是一个服务者,而不是干预者。当然,行政干预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公,但它非常容易给人不公的感觉,同时,倘若行政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也容易产生腐败、不公等现象。”
行政化管理也好,量化考核也好,如果不能激励教师,反而给教师压力,无疑就说明它在高校管理中的问题。杨阳说:“倘若我们把各个高校的规章制度拿过来看,就会发现,这些大同小异的管理制度,都凸显这两个字——压力。它们的内容,大多都是怎么管理教师,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考核,达不到标准时怎么处罚等,一本厚厚的管理制度,涵盖着科研、教学等等诸多方面,但却很少有怎样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去激励教师的内容。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高校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要衣食住行、也要柴米油盐。杨阳说:“我想,各个高校在教师的晋升、考核等制度的制定上,应该更加科学,以避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给教师带来过于沉重的压力。”
知识不再和修养有关
暴力事件毫无疑问是不对的,而高校教师身上的暴力事件,每每能够引发人们的格外关注,其实和人们对于高校教师的想象有关。
杨阳说:“可能许多人对高校教师的认识,首先是知识比较多,其次是涵养比一般人更高。这样的印象不无道理,不论中外的传统,都有把知识分子看成是精神贵族的历史,因此,社会上对他们有更高的道德要求,也就顺理成章。问题在于,造就那种精神贵族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现在的高校教师,并不能完全按照以前的观念去看待。”
对于中国高校知识分子来说,最显著的变化来自于近20年。杨阳说:“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进大学的时候,高校还保留着比较浓厚的人文气息,高校的知识分子,也还保留着比较好的人文素养。当时高校中的教师当然也有压力,但主要是行政化管理方面的。现在尽管国家在推动去行政化,但效果并不特别理想。同时,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又多了资本的压力。可以说,当今社会的高校管理,受到行政和资本的双重影响。”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被教育和学术以外的力量影响,必然使得高校的生态发生改变。杨阳说:“大学世俗化的情况值得关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存在庸俗化现象。由知识带来的人文气息越来越淡薄,知识就不能再作为衡量修养的标准,斯文扫地也就在所难免。”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杨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