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1月4日,股民在河北省邯郸市一证券交易厅关注股市行情。新华社发
A股指数熔断机制推出的第一天便登场亮相。1月4日,2016年首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暴跌,沪深300指数在午后跌幅扩大至5.05%,触发熔断机制;恢复交易后跌幅扩大至7%,两市暂停交易至收市。A股熔断机制首日就触发熔断,究竟是情理之中还是反应过度?“熔断”对股指作用是平复波动还是加剧恐慌?从中又暴露出中国股市哪些“症结”?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1月4日,两市暴跌。午后13时13分,沪深300指数跌幅5.02%,首次熔断机制启动停市15分钟;13时28分开始后千股跌停,沪深300指数直线下挫跌7.02%,触发二次熔断,A股提前休市。
“新年股市开市就出现了熔断机制的适用,既出乎市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的是没想到熔断机制在实行第一天就发生作用,投资者显然尚未做好心理准备。所谓情理之中则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暴涨暴跌、大起大落的情况一直反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熔断机制发生也不足为奇了。”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看来,熔断机制的首次适用,其对投资者的教育和推动中国股市改革有着深刻的启蒙意义。
熔断机制起源于美国,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设立的一种保护机制,即在交易过程中,当价格波动幅度达到某一限定目标时,交易将暂停一段时间,类似于保险丝在过量电流通过时会熔断以保护电器不受到损伤。中国熔断机制以沪深300指数作为指数熔断的基准指数。熔断机制设置5%、7%两档指数熔断阈值,涨跌都熔断触发5%熔断阈值时,暂停交易15分钟,熔断结束时进行集合竞价,之后继续当日交易。尾盘时段(14时45分至15时期间)触发5%熔断阈值,以及全天任何时段触发7%熔断阈值时,暂停交易至收市。
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徐高认为,熔断发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股市在新年伊始的时候通常容易发生异常波动,再加上当前股市融资规模仍然较大,因此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性很高,即使没有熔断机制可能表现也是同样的。
熔断利弊 引发争议
熔断机制的首日表现也引发了业内的广泛争议。
在徐高看来,熔断机制第一天上线,到底最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市场的波动,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验证,但至少熔断机制的触发避免了市场的进一步波动。“并不能说熔断机制在第一天被触发就意味着熔断机制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当下我国股票市场炒作风气很盛。而正是因为炒作风气很盛,波动很剧烈,所以才会引入熔断机制,来试图降低股票市场的波动。熔断机制被触发,正说明熔断机制在发挥作用。”徐高表示。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则认为,熔断机制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复盘股市的当日表现不难发现,在股市交易不到2个半小时的时候,沪深300触及5%的熔断阈值;交易恢复后,仅仅用了5分钟时间,疯狂而巨大的抛盘就将股指打在7%的熔断阈值上。
“在首次触及熔断阈值后,投资者唯恐继续下跌,导致各路资金疯狂出逃,加剧了股指暴跌。”在林采宜看来,熔断机制本质上是为了平复市场中的情绪,让投资者有时间冷静一下。这在美国等实行T+0交易、不设涨跌停板的市场中显得很有必要。而中国股市原本存在的10%涨跌停板和T+1交易机制本身就是平复市场疯狂情绪的一种手段,熔断机制的平复作用就没那样明显,尤其在不够完善的市场中,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但徐高认为,熔断机制只是一个交易上的具体措施,并不会改变市场基本面所决定的市场运行方向和逻辑,比如市场若是向好,不会因为熔断机制的设置而该涨反跌。“归根结底,市场的波动还是来自于市场本身的一些基本因素,并不是熔断机制这个交易措施本身造成的。”徐高说。
稳定市场 诚信为本
熔断机制的利弊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而对资本市场的完善与规范无疑是一项更加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造成中国股市一直大起大落的最大问题是投资者结构的不合理,市场中散户偏多,机构投资者相对较少,而散户的特点就是投资活跃、不理性、容易跟风、缺乏专业性,导致市场表现很容易受情绪影响,形成羊群效应。”林采宜表示。
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告诉记者,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长线的机构投资者占比不高,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占股市的85%左右,外资只占2%左右,这与同样作为新兴市场的韩国、印度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股市相比,开放度不足他们的10%,容易导致市场异常波动。
林采宜提出,相对于股指的涨跌,资本市场的诚信建设才是根本。“中国资本市场需要更多专业的、诚信的机构投资者,但由于近年来暴露出来的一些‘老鼠仓’事件,使得个人投资者失去了对机构的信任,他们宁愿选择自己来操作。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激励机制和全社会信用机制建设,重塑资本市场的契约精神,让机构、理性的力量来平复市场的波动。”林采宜指出。
黄震也表示,熔断机制的试用,让市场更加清醒地看到了中国股市的症结所在。“如果中国股市的基本面不进行根本性改造,适用熔断机制或将成为一种常态。”他建议,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强上市公司制度性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小股东利益,构建良好的资本市场信息舆论环境。 (本报北京1月4日电 本报记者 温 源 刘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