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中国医学专家创新采用“种子土壤移植法”成功治疗肝硬化
2016-01-01 12:28:00
 

  中新网上海1月1日电(孙国根 范忭忭 严晓慧 陈静)中国肝病患者数量众多,对肝炎肝硬化晚期患者出现巨脾,腹水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1日披露,经近5年努力,该中心普外一科主任刘保池教授率领的临床外科创新团队,应用肝硬化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经门静脉回输的方法,使患者肝硬化得以逆转,腹水消失,黄疸消退。  据透露,影像学检查发现,原已缩至二分之一的肝脏体积增大,肝功能明显改善。该治疗方法还促进了患者的免疫重建。5年来,刘保池临床外科创新团队应用该创新技术,共为60多例一般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了脾切除加自体骨髓经门静脉输注,均获成功。

  医院方面告诉记者,该成果已刊登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细胞死亡与疾病》(Cell Death &Disease)上。该技术还引起众多外国医学机构的浓厚兴趣,希望与刘保池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救治更多的肝硬化患者。

  根据2015年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国约有3亿肝病患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达2000万例。中国每年新发肝硬化患者在66万到333万左右,每年38.3万人死于肝癌;但每年能得到肝移植的患者不到1200人。刘保池表示,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等不到肝源的情况下,只能无奈地等待死亡。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方面告诉记者,5年前,刘保池教授临床外科创新团队从临床研究发现:骨髓干细胞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具有改善作用。于是刘保池大胆设想:骨髓中含有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血管始祖干细胞等很多成分,在对骨髓不进行分离的情况下,如把骨髓内的干细胞当作“种子”,骨髓等成分当作“土壤”,将其整体经门静脉输注到患者肝内,可能会使干细胞更易适应不同的组织环境,对濒临绝望的患者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此后,刘保池带领团队在科研攻关中先建立了动物实验模型,后经多次验证,证实自体骨髓输注到肝内是安全的,且使用自体骨髓不会涉及伦理问题。

  此时,刘保池的一位艾滋病患者因失代偿期肝硬化晚期,常规治疗已无济于事。患者和家属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请求使用自体骨髓回输治疗技术。刘保池为其进行脾切除手术,以避免出现凝血障碍;然后经埋置植入式骨髓输注系统,建立了可将骨髓输注到门静脉的通道。之后,他将患者的自体骨髓输注到肝内。结果,患者的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体积增大,原来的肝硬化奇迹般发生了逆转。

  刘保池当日告诉记者,后来,他又对9例艾滋病肝硬化患者施行了脾切除加自体骨髓经门静脉回输,不但使患者的脾功能亢进完全缓解,腹水消失,肝功能好转,而且意外发现患者获得了免疫重建,即免疫功能较快恢复。

  据统计,5年来,刘保池团队应用该创新技术,共为60多例一般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成功实施脾切除加自体骨髓经门静脉输注。该团队为自体骨髓回输而发明的“骨髓采集器”和“骨髓输注装置”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