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母亲河”澜沧江源头生态趋好 年蓄水量达12个西湖
中新社西宁12月25日电 (记者 张添福)“20世纪末,那时县上牲畜存栏量一度达到百万大关,过度超载放牧,加之气候等条件,局部草场变成黑土滩,杂草丛生。”25日,与草原畜牧打了20多年交道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畜牧局副局长英达,向中新社记者述说起当年该县的生态环境。
杂多县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之一澜沧江的发源地。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在中国境内河段名称)由北向南地跨中国、老挝、泰国、越南等国家,流域面积达81万平方公里,素有“东南亚母亲河”之称。流域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沿岸7000余万人提供着包括淡水、食物与营养、以及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服务。
“但现在通过多年黑土滩的治理、鼠害防治、退牧还草等项目,整体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英达说,最明显的例子是,作为澜沧江发源地的杂多县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加之有利气象条件,水源涵养量也在增加,“我们这里沼泽湿地很多,夏季时,沼泽地里全是水。”
青海官方报告指出,澜沧江流域林草生态系统的恢复,水源涵养量比系列生态工程建设前有所提高,每年增加了1.3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西湖的蓄水量。
杂多县扎青乡的一处泉眼扎西齐哇被认为是澜沧江的文化源头。扎青乡党委书记尼尕说,自己小时候,到处是青山绿水和雪山,“前几十年,草场退化,黑土滩面积扩大,水土流失也很明显,生物链的平衡性也被打破,鼠害很严重。”
“现在,划区轮牧、播种草籽等生态恢复治理措施已经起到了作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在尼尕看来,草原鼠兔的增多是草场退化的标志,也是生态恢复治理的难点,“近两年,生态好转,加之牧民对生态环境的爱护,鼠兔的天敌数量增多后,鼠兔就能逐步控制住了,草场也就能越来越丰美。”
青海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局长张艳得介绍,在之前水土保持成果基础上,“十二五”期间,青海省斥资8.7亿元人民币,针对不同地理条件,在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以及东部农业区,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封禁管护、围栏封育、划区轮牧、退牧还草等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综合治理,累计治理面积4200平方公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