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人在生理上已成年,在社会上却无法成年。光明图片
28岁的法国年轻人唐吉一表人才,聪明绝顶,天文地理样样精通,甚至还有剩余精力研究日语和中文。自幼生活环境优越的唐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心只读圣贤书”。在父母一路悉心呵护和温馨关爱下,一晃到了“而立之年”。唐吉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得不“小鸟依人”般地赖在父母身边。这是十几年前法国电影《超级孝子》讲述的一个“好玩儿的故事”,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西方年轻人成为“唐吉”,但他们的故事却并不“好玩”。
根据法国一家民间教育基金会的统计,法国25岁以上仍与父母同住的年轻人有130万人。欧洲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在18岁至34岁年龄段中,36.5%的法国人住在父母家,至少有45%的同龄段比利时人与父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其中男性为49.8%,女性为40%。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社会以年轻人“经济、行动和人格独立”为荣,到了成年还猫在父母身边是“缺乏独立性”的象征,会被社会耻笑。那么,该如何解释如今这种“啃老”现象呢?
比利时列日大学人类与社会学院的社会学家克莱尔女士认为,“啃老族”在西方并不是新生事物。这一现象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年轻人学习期延长、就业困难,房价昂贵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期延长。如今,为了得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许多学生追求高学历,走上漫漫求学路,而在求学阶段很难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所以他们不得不求助于父母在经济上的支持。其次是近年来经济不景气,不动产价格飙升。即使有许多闲置房屋出租或出售,仍让许多家庭,尤其是有两个大学生以上的家庭望而却步,许多家庭采取“让孩子在家多住几年省钱”的策略,而对于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年轻人来说,因为没有好工作只能打短工,父母家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的“避难所”。另据比利时媒体报道,五分之一的比利时家庭月收入在2000欧元以下,全家一起生活的确可以减少开支。
25岁的伊奈斯今年6月大学毕业,在比利时纳慕尔市文化中心找了份法语“代课”教师的工作,但合同到今年11月已期满,目前每周只在中心工作两个小时,微薄的收入不足以让她独立租房住。尽管大学期间她在学校附近租了间小寓所,但大学毕业后,她不得不再次回到母亲身边,重新住进“小时候的房间”。伊奈斯说,她是幸运的,有许多家长不愿意与成年的孩子“同在一个屋檐下”,家庭矛盾时有发生,母亲允许她同住,条件是她负责做饭等家务。她对前途感到渺茫,因为就业市场疲软,签不到长期工作合同就没有稳定收入,也就不可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安乐窝”。
其实说到底,一切还是政治经济问题作祟。近年来,原本年轻人在欧盟各国间自由流动、择校学习、寻找工作、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美好蓝图被希腊债务危机、俄乌战火及欧俄之间的制裁与反制裁、国际恐怖主义袭击、非法难民潮等残酷现实取代。新的欧盟委员会成立已经一年,欧委会主席容克上台伊始就推出了投资3500亿欧元的“经济振兴计划”,但一直被“节外生枝”的国际问题打扰,至今还没有提到欧盟的议事日程上。这些“大事”都没有解决,有谁会去关心大学生的“就业与安居”呢?
据悉,2016年,欧洲一些国家将取消对大学生和青年失业者提供住房补贴。2014年的数据显示,25至30岁的法国年轻人中,有21%居住在父母身边并处于失业状态。2016年,这种状况将可能进一步加剧。看来,欧洲的“啃老族”会越来越多了。
(本报布鲁塞尔12月23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