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底,讨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热词中,“造车”二字当之无愧。
一夜间,百度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背后有腾讯身影的蔚来汽车挖来思科前任高管担任北美公司CEO。加上此前早已进入汽车领域的阿里巴巴、乐视公司等,互联网企业的“造车故事”频繁刷屏,除了让传统汽车大佬们心惊肉跳外,更让广大消费者充满期待。
从大视角看,这是虚拟经济与实体产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最佳实践,也是中国制造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由互联网企业操刀进行产业革命,打破传统汽车行业的森严壁垒,其颠覆彻底,革新巨大。
但从如今现实情况看,对于互联网企业的“造车故事”,还需打个问号。
首先,这些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要造车,他们是真的要创造出颠覆过去的车,还只是想创办有着漂亮外衣的互联网汽车公司?
当前的国内互联网行业,概念炒作往往先于技术创新,一些新兴的互联网汽车公司,遵循的是时下最流行的模式:卖概念、卖模式,引投资,做大规模后卖公司股权,期望最后能上市,一夜暴富。
国内加入互联网造车的,有做视频的、做电商的、做搜索的,连过去办汽车消费论坛的人,也“半路出家”转身造车。他们是不是都有造车梦,都有技术梦?或许很多人只是“敏锐”地看到市场机会,看到新概念的热度。
于是,一场互联网汽车领域的烧钱大战开始,各企业招兵买马,挖来的人才越来越高端、名气越来越响。过去中国互联网企业很难走出国门,如今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海外企业高管都禁不住“诱惑”。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表面上看,高端人才加入互联网造车阵营,大大增加其成功几率,但令人担心的是,在“概念先行”的氛围下,这些人才会不会又成为“概念”的一部分,或是仅是吸引股权投资者的“筹码”而已?
互联网造车热,既展现出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多年茁壮成长后拥有的冲劲和雄心,也折射出了行业内弥漫的浮躁心态。相比微信、微博、视频这些模式主导,靠烧钱烧出来的领域,互联网汽车更考验企业的技术热情和创新能力。在这两点上,国内互联网企业急需向硅谷看齐,尽快补上创造力短板。
特斯拉汽车创始人伊隆·马斯克说过,上市从来不是企业的主要目标,这位工程师气质浓郁的硅谷企业家,并不喜欢上市,因为资本的力量常常会和技术梦想相悖。如今国内有些互联网汽车公司将特斯拉作为效仿目标,但真正需要效仿的,恐怕还不是特斯拉的财富神话,而是他们对创新技术和极致产品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