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考察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骆云飞摄
中新网儋州12月22日电 (记者 张茜翼)“儋州铁匠村村民结合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通过创新创业,从昔日打铁工匠成为巧手鲁班,这是一个值得向海外华人华侨讲述的好故事。”22日,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董事长任传功在考察了儋州市木棠镇铁匠村后表示。
当天,参加“2015行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华文媒体海南行”的10多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人士走进海南儋州市木棠镇知名的铁匠村。
铁匠村建村已有600多年历史,原名北岸李村,早在明清时期,由于土地贫瘠,十年九旱,铁匠村人被迫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习得打铁技艺,归来世代相传,逐步发展成“户户有高炉、人人会打铁”,“铁匠村”的村名由此而来。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打铁业逐渐被现代科技所淘汰,铁匠人开始探索新的发展历程。铁匠人放下了笨重的锤头钳子,购置了轻便、效率更高的小型加工机械,从开始加工牛角等工艺品逐渐变成现在家家户户加工花梨木为主,同时开发贝壳、海柳等工艺品的局面,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
3年前,为了打造出铁匠村的品牌,儋州市组织当地10多位村民代表到手工艺发达的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学习当地的手工艺术、营销方式。之后,铁匠村村民充分利用儋州的火山岩、椰壳等常见材料,做出精美的手工艺品,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目前,铁匠村有300多户加工作坊,从业人员达2100多人。2015年全村GDP总量达3.2亿元,仅花梨木产业一项就占到93%以上。这不仅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还不断吸纳附近的十几个村庄的闲散劳动力,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其余村庄发展出200余户加工作坊。
细细端详橱窗中的一系列花梨木制品,印尼《印尼商报》副总编辑陈羡谋说,“美中不足的是,铁匠村的花梨木工艺品造型千篇一律,缺少人文内涵。一件花梨木工艺品的色泽、造型和雕刻手法都是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载体。”他认为,铁匠村村民可以在工艺品制作中融入当地的文化和故事,发挥自己的想象,生产出更多有创意、有人文内涵的工艺品吸引游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