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评冯唐“乱译”:主导社会判断的不应只是资本逻辑
2015-12-22 10:10:00
 

  ■朱珉迕

  习医出身、商界出名的作家冯唐,翻译了泰戈尔的《飞鸟集》。这本今年7月就已出版的译本,却在近日引爆如潮恶评。据说拿了“业内最高翻译费”的冯唐,在译本里“大量充斥荷尔蒙”,以至于生生把泰戈尔翻成了“郭敬明”,甚至构成了“诗歌翻译史上的一次”。

  《飞鸟集》作为经典传世已有经年,人们耳熟能详的中译本也不乏其数。最有名的如郑振铎版,语言相对节制,虽不算文采斐然,风格和意思却忠于原文,因而一直担得起“信、达、雅”之名。相比之下,冯唐的译文,又何止是“大胆”二字——郑译“我是死,是你的母亲/我就要给你以新的生命”,在冯译里是“我是死啊/我是你妈/我会给你新生哒”;郑译“大地借助于绿草,/显出她自己的殷勤好客”,冯译成了“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骚”。还有些更弹眼落睛的句子,此处实在不便直引,网上早已传开,读者随手一搜便是。

  显然,较之人们的阅读习惯,以及泰戈尔本人所处的时代和风格,冯唐的译文算得上一次“逆袭”。因此有正统派的文学爱好者愤然曰,冯译里“全是他自我膨胀的欲望”。而这位近年春风得意的青年作家,对批评的回击倒也当仁不让:“毁誉由人,唾面自干”“活好不害怕,冷对千夫指”。

  文学翻译固然见仁见智,但好的译作应当忠实原作的风格和语境,需要“信、达、雅”兼修,不能将明显有违原作的观念凌驾其上,当然也不该出现常识性错误。这些都是常年积淀下来的共识,也是翻译之所以充当文化传承功能的基石和底线——冯唐可以不认“底线”,但一个有公允判断力的舆论场,自然不能不要“底线”。

  话说回来,冯译靠“出格”而出名,从商业的逻辑上,倒很可能带来一次胜利。注意力至上的时代,“影响力”常常是一个脱离了“水准”和“共识”的东西,冯译可以被圈内痛骂,却无妨其在圈外扬名。扬名背后便是利益,这一点,一度驰骋商海的冯唐自然不会不知。而就在差不多同时,商界正在上演真刀真枪的厮杀——宝能系利用杠杆资金大举收购万科股份,步步为营下已然逼近成为万科大股东;而建立基业30余年的万科老板王石及其团队,则摆出“血战到底”的防御阵势。

  一则文学翻译,一则资本博弈,看上去两条毫不相干的新闻,背后却多少有一点共性。就像冯唐之于泰戈尔一样,宝能之于万科,看上去也像一次“逆袭”——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这家横空出世的黑马,更像是一个挥舞着资本工具、玩弄资本游戏的“赌徒”,这与其实业家对手着实大相径庭;其对万科的高调收购,也更像是金融资本对传统企业规则的一次入侵和破坏。有人将其比肩1980年代美国盛行的“恶意收购”,王石更是直斥其“信用不够格”。对这些质疑,宝能的回应只是淡淡一句:“相信市场的力量”。

  说实话,这句“市场的力量”,与冯唐那句“毁誉由人”一样,即便闻者恨得咬牙切齿,也不能不承认其自有道理。但主导社会判断和社会运行的,却不全是资本的逻辑,也不该只有资本逻辑。“道德情操论”在自由市场里并不管用,但对社会而言,资本之上毕竟要有道德与价值。而对企业来说,除了遵循资本规律,是否以适当的方式为经济社会进步作出贡献,是否在运营过程中始终捍卫诚信与规则,是否尽可能避免对经济带来波动甚至掏空,都是衡量企业高下的标尺。这就像翻译一样,“怎么翻”是你的自由,但“怎么看”,却有底线和共识。

  在时下这个越来越奉行商业逻辑的社会,重新想一想价值、底线、共识这些东西,倒是冯唐和宝能两件事带给我们的别样启示。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