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12月5日,作为2015年台湾阅读节的重要活动之一,“阅读嘉年华”在台北举行。图为“幸会台湾”活动,市民听讲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新社记者 贾靖峰 摄
中新网12月18日电 台湾《旺报》18日刊发台湾媒体人卓亚雄的文章称,两岸交流项目无所不在,一些经验与智慧,都该是两岸交流的精华事项,看似不是具经济效益,但是智慧的无价传输,那是播种的工作。
文章摘编如下:
今夏在上海华东师大驻校时,陪同的老师对华东师大校方为每年毕业生离校时留下大量的废弃自行车很伤脑筋。之后我告诉他“其实不难”,台湾许多大学都有单车社(近似的名称),号召同学学习修单车的技艺,一起来创造废弃单车重生。
关键在怎么重生。作法很简单,修复后堪用的单车,以几乎是废铁的价格卖给一年级新生,他们不必买新车,更无须担心新车遭窃。一些卖相不佳的自行车,全漆成特定颜色,例如醒目的鹅黄、火焰红,当成免费校园公用自行车,谁都可以无偿使用。
类似这些生活小智慧,是台湾在经济开发道路先行20年的经验,也曾经经过那段自行车是私产、加锁守护的岁月,后来发现改造、重生、创造再生价值是大家乐见的,于是一条新路走出来,也创造更多、更大的利益,这样无价的经验,两岸当然该分享。
类似突破僵化思维的创新作法真是无所不在,而且是没有成本障碍的经验,两岸当然要加大这领域的交流力度。例如,前亚都丽致饭店总裁严长寿是睿智的经理人,离开总裁职位投身公益,数度行走偏乡,发现偏乡的孩子都自豪于故乡山川之美,但却不知道怎么去告诉外乡人,因为他们大多没有相机。
严长寿惊觉,都会人家里多的是不用的相机,为什么不活化、再生?最早300万画素时买了一台,之后画素进阶,又不时的买新相机更替,之前的低阶相机就置诸高阁,不再当差,“300万画素对偏乡孩子也够了,为什么不让它们老骥复出?”之后想出募集家里不用老数字相机的作法,一些数字相机公司也支持义务维修。再生的老相机交到偏乡孩子手中,大家看到最灿烂的笑容。
不只是低阶数字相机,之后还有iPad也在募集之列。互联网达人最大的共通性是跟着潮流走,出什么新机型,随即节衣缩食的跟上,完全不存在时空落差;新机到手,即便旧款还是热机状态,随即遭用户打入冷宫,这现象两岸应都很常见。
台湾这样的服务模式,关键原因在于台湾民众意识非常成熟,不论老少,都愿意奉献自己的体力或智慧给社会;年轻人逢到年节,志愿到火车站当“一日孙子”,帮年长者提行李,这是初级奉献;退休后的银发志愿者,则以其丰富的阅历,发掘促进社会和谐的新模式。前述严长寿的送二手相机到偏乡,正是活化资源,丰富偏乡的大贡献。
大陆富裕的速度很快,但促进社会均富、和谐的元素还在酝酿,尚未成熟,这条路是迟早要走,必然会经历的事。台湾许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法其实是不花钱的软件,是社会智能的累积,大陆应借镜。(卓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