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改革历程中力度最大、亮点最多的一年:部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义无反顾;自贸区扩区,制度创新再拓一域;司法改革试点全面推开;社会治理创新加快落实;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群团改革试点率先启动……一系列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势如破竹。
这是上海干部群众上下同欲、奋力拼搏的一年:越进入深水区,越要抢关夺隘。“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以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担当谋划改革,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压力前所未有,动力亦前所未有。
“只争朝夕增强深化改革的责任担当,不计荣辱得失为改革护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中央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我们必须全力推进先行先试,勇于自我革新,加快创新突破。
先行先试:全国最多、强度最大
对于上海来说,2015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改革大年。“试点最多、力度最大、成效彰显”,是收官之年最值得镌刻的符号。
这一年,上海的各项改革甩开膀子、迈开步子。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拉开大幕,通过放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准入管制,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越来越多的本土科技引擎企业在上海茁壮成长。
总部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互联网教育平台沪江,是一家土生土长的“独角兽”企业。“‘双十二’一天,平台销售额4421万元,是去年同期的6倍还多。”谈及市场战绩,沪江CEO伏彩瑞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改革向纵深挺进。从4月扩区到10月底,半年内上海自贸区新增企业近万家,全市半数以上新增外资项目落户区内。
自贸区管委会和浦东新区政府合署办公后,推出首份权责清单,“清权”、“减权”和“制权”环环相扣。商事制度改革从1.0版(注册资本认缴制)、2.0版(先照后证)到如今谋划3.0版(证照分离),让企业对改革的“获得感”越来越强……一系列新气象的背后,以自贸区理念改造一级政府的态势已然成型。
这一年,围绕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上海承担了全国最多的改革试点任务。
从“传统社会管理”到“现代社会治理”,是一项历史性的转变。“1+6”系列社会治理创新方案出台后,上海的基层街道干部再也不为完成招商任务“冲刺”了,居民多元化的需求更加便捷地得到满足。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说,按照中央“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在体制创新”的要求,2015年上海在强化党建引领、改革街道体制、推进社会共治、基层自治等方面,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新路。
作为全国首批司法改革试点省市,上海率先实施“司法责任制”等一批创新办法,“谁办案、谁负责”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上海徐汇区检察院主任检察官徐震辉感慨,“过去一个案件要经过承办人、科长和分管检察长三级把关,现在检察官权力大了,责任也大了。”
这一年,改革效应集中显现,上海从率先进入“新常态”,逐步开始引领“新常态”。
上海的决策者多次强调:上海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说:“在改革创新的支撑下,2015年上海经济最大的特征是‘稳中求进’。”
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经济增速分别为6.6%、7.0%和6.8%,全年增速预计在7%左右,展示出良好的韧性和抗波动能力。整个“十二五”期间,上海以年均不到5%的投资增幅,拉动了年均7.5%的GDP增长,提质增效成果明显。
勇于探路:法治保障、创新引领
蹄疾而步稳,是中央对改革的要求,也是上海改革的特点。在深水区探路,如何既快又稳,防范触礁搁浅,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路径上,依法改革、破立结合。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上海格外注重改革与法治的有机结合。自贸区改革,是上海践行“破立关系”的最佳样本。挂牌两年来,虽然看不到“推地刨坑”的物理变化,但“润物无声”的法治建设与制度变革一直激荡其中。当前,被称为“自贸区基本法”的《上海自贸区条例》正式实施,自贸区首创的负面清单已经修改了3个版本,得到了外国投资者的积极响应。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评价,上海自贸区在探索实行开放型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在行动上,注重调研、尊重实际。进入深水区的改革是精细活。没有深入实际、充分调研,改革就容易半途而返。上海市委每年确定的“一号课题”,从“社会治理创新”到“全球科创中心建设”,都会花半年以上时间,让调研沉下去、问题浮上来。问题导向指引下的改革方案,不仅“亮眼”,而且“好用”。
譬如,上海之前的户籍和居住证制度,将学历和职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创新人才的实际贡献重视不高。“万得资讯和爱数软件,两家企业的总裁学历分别为大专和中专,因此无法获得上海户口。” 上海市委课题组在调研报告中不讳言软肋,自揭其短。
查之逾深,改之逾切。今年10月上海公布人才新政,大力纠偏:在获得首轮创投1000万的上海企业中,持股不低于10%的创业人才,连续工作2年即可申办上海常住户口。
——在理念上,告别政策优惠,拥抱制度创新。“要改革红利不要政策优惠”,从自贸区挂牌伊始,上海即践行这一理念。扩区后的上海自贸区牢牢把握三个方向:“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由此带来政府自我革命的启示:经济下行期的诸多改革,核心就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用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来对冲日渐高企的各项成本。
理念引领:思想为要、关键在人
6月上线出租车信息平台,9月颁发全国首张专车平台牌照,11月试水“出租车服务社”新模式——上海交管部门的一连串创新举措,在出租车改革中备受瞩目。
“说鼓励创新很容易,但真正行动需要承担巨大压力。”滴滴出行CEO程维评价说,上海的改革是今年“互联网+交通”的标志性事件。
深化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惟有思想真正解放,才能闯出一条新路,打开一片新天地。” 在今年4月的上海自贸区扩区动员会上,上海下定决心: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摒弃,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都要大胆革除,一切束缚创新创业手脚的管理方式都要彻底改变。
改革目标既定,成败关键在人。上海市委洞悉: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必须有一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干部队伍,必须把思想建设贯穿于改革全过程。当前,特别要帮助干部做到“四个适应”: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科技快速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冲击;适应在增速换挡、结构调整、的条件下推进经济发展;适应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大背景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适应在高度开放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的格局中,开展各项工作。
做到“四个适应”,知易行难。有企业负责人反映,对于互联网,不少政府人士说的都是外行话。“如何适应互联网”,是今年上海许多干部讨论、思考的热门话题。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明年上海市委的重点课题,就是围绕中央交给上海的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抓推进、抓落实、补短板。”近日召开的上海市委学习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
上海市市长杨雄说,“十三五”期间上海要守住人口总量、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安全这四方面底线,补齐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短板。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十三五”画卷即将展开之时,上海正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改革,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记者姜微 徐寿松 何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