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连家船民的变迁:演绎“搬上岸、能致富”扶贫故事
2015-12-07 21:34:00
 

  中新网宁德12月7日电 题:连家船民的变迁:演绎“搬上岸、能致富”扶贫故事

  作者 吕巧琴 叶茂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这是福建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连家船民早时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新网记者近日走访溪邳村新村,“渔民公园”坐落村前,一条宽敞笔直的街道从村头延伸至村尾,两侧是一幢幢三层半新楼房,景象一新。

  “建新房有补助,贷款有政策,我现在养殖了150网箱的大黄鱼,平均每年有10多万元(人民币)的收入。”53岁的溪邳村民翁友铃直言,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幅是连家船民20余年前的贫困画面,一幅是如今连家船民的幸福生活。从“海上漂”到“海角明珠”,连家船民演绎了一段“搬上岸、能致富”的故事。

  溪邳村是福安市连家船民聚集的纯渔业村,全村632户2698个人。过去,溪邳渔民终生漂泊于水上,祖祖辈辈以讨小海为生,俗称“疍(dàn)民”,也就是连家船民。疍民们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祖孙三代10个人挤在一条1.5米宽、5米长的船上捞点小鱼过生活,吃地瓜、穿破衣,有上顿没下顿,那时候生活太苦了。”回忆起幼时的海上漂泊生活,翁友铃仍记忆犹新,其称遇到台风还有生命危险,船没地方停靠,大家只能坐在船上哭。

  常年海上漂,无钱无条件,读书更是船民不可企及的梦想,船民基本是文盲。因为贫穷,岸上流传着“有女莫嫁船上汉”的民谚,船上的女孩千方百计往岸上跑,许多男青年打光棍。

  出于上岸的强烈愿望,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末,连家船民开始先后零星上岸。但因为受教育程度低、除了捕鱼无其他专长,岸上的生活同样不好过,部分连家船民索性又回归连家船。

  翁友铃就是在这期间随爷爷和父母上了岸,一家人盖了个30余平米的一层楼石头房,但仍是过着白天出去讨小海的生活,“就是晚上可以不用在海上漂了。”翁友铃称。

  今年78岁的溪邳村原党总支书记刘向禄亲历了连家船民的整个上岸变迁。他告诉记者,当时上岸定居难度相当大,一没地,二没钱,漂泊在海上的渔民深受没文化的苦。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宁德启动“造福工程”,拉开了连家船民大规模搬迁上岸的序幕。随后,连家船民上岸定居被列入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政府免费提供土地,负责路、电、水、通讯、广播电视信号等“五通”工作,船民上岸建房还有补助。

  20余年来,溪邳村利用造福工程资助款抛沙填滩造地100多亩,逐渐新建了溪邳新村和5个连家船民安置点,8个自然村共632户2698人在2013年前全部上了岸,圆了“安居梦”。

  “现在的生活好多了。”53岁的刘德仁2012年搬至溪邳新村,走进他的房内,不锈钢扶梯、大理石地板、亮腾腾的大吊灯,空调、冰箱、电视等家居一应俱全。

  “搬得走、住得下”,还得“稳得住、富起来”。上岸定居后,村子鼓励“五业”发展:大力发展养殖业、扩大海上运输业、深化产品加工业、引资创办新企业、富余劳力广就业。

  上岸后,刘德仁就在村中从事内海捕捞和海蛎、海带养殖,如今年收入也有10余万元,他笑着说,“两个孩子在外打工,现在准备扩大养殖规模,为两个孩子的婚嫁做一些准备。”

  讨小海已过时,渔民转型也蔚然成风,目前溪邳村拥有铁质运输船8艘,运输吨位达1.65万吨,年创产值800多万元,解决了100多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可以说,造福工程成为溪邳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开始。数据显示,2014年,溪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590元,上世纪90年代初仅850多元;村财收入也从当初的6.6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05万元,实现了村民和村财收入“双四番”。

  溪邳村的嬗变,是福建宁德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该市实施造福工程20余年来,已累计完成搬迁33万人,近2500个边远自然村整村搬迁。其中2.5万“以船为家、居无定所”的“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完)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