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最后“乡音”的记录者
2015-12-06 13:47:00
 

  中新社成都12月6日电 题:最后“乡音”的记录者

  作者 贺劭清

  “人类常会因某种植物、动物的灭绝而感到痛心,却忘记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转变,我们的方言正逐渐消失,现在不保护,以后就来不及了。”6日上午,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周及徐接过学生在大通县搜集的方言音频,在狭窄的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方言是一个地区社会、文化等要素的集中体现。周及徐研究四川方言,建立方言语音数据库始于2007年。通过8年与时间赛跑的努力,周及徐的课题组采集了四川140多个方言片区的方言,四川方言语音地图的绘制已接近尾声。

  “我们按照音系规律将采集到的方言整理成数据库,几十年后的学者还能根据我们保存的资料分析。”在周及徐看来,任何一门方言都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如果一门方言的消失无法阻止,那么记录、保存、整理这最后的“乡音”则是一个语言工作者的责任。

  周及徐的课题组记录方言时,通常请当地从来没有到外地长期生活过的年长男性充当“发音人”,对着仪器念完一份3500字的录音文本。这位“发音人”文化程度不能太高,以免发音受普通话影响,也不能太低,否则可能会不认识文本中的字。

  “原来四川话中‘车’读cai(汉语拼音),鞋读hai,但现在更多的人将他们读成che、xie。”周及徐指出,语言的融合变化不可避免,如今大部分四川人所说的四川话已远离原来的发音,成了一种靠近普通话、带着方言声调的语言。

  随着方言在中心城市的生存空间渐小,偏僻的山村成为周及徐团队采集方言的主要“阵地”。周及徐回忆,现在常见的四川话实为清代湖广方言,共有4个声调,2014年在广元剑阁金仙镇的一次调研让他和学生无意中发现了明代有5个声调的四川话。

  “金仙镇的方言和明代方言著作《蜀语》的记录相似,和常见四川话完全不同,这是四川方言变迁的珍贵历史证据。”周及徐介绍说,今天的四川话、普通话源于4个声调的北方语系,广东话与闽南话有7至9个声调,接近有8个声调的唐代古汉语,所以唐诗宋词用广东话、闽南话诵读最合原味。

  周及徐方言课题组的成员不仅有土生土长的四川学生,也有来自韩国、越南的留学生。“亚洲国家的语言和中国古汉语关系密切,如韩语‘感谢’的发音就极像唐代古汉语‘感谢’的发音。”周及徐说。

  据了解,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5年正式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包括主持人汪涵、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在内的民间的方言保护队伍陆续壮大。

  “欧洲十九世纪时方言保护便已成熟,美国在上个世纪已完成了印第安语系的调查。”周及徐指出,汉字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不能鲜活地表达发音,随着讲纯正方言的老人相继去世,记录最后“乡音”的工作迫在眉睫。(完)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