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1日社论指出,台湾长荣航空日前炮轰台当局的效率太差,桃园机场第三跑道要到2030年才能完工,兴建一条跑道竟然长达15年,而光是土地取得及环境评估便要耗掉10年时间。对走马灯般来去的官员来说,15年也许没有多大感觉,但台湾的竞争力却随着时间延宕一点一滴流失。
桃园机场跑道建设缓慢,其实不是特例。兴建长达18年的机场捷运,迄今无法通车,成为岛内外笑柄。攸关后山居民返乡安畅的“苏花改”计划,则因为经过考古遗址、地质敏感带及包商倒闭等问题,导致工程一再停摆,完工期程一延再延。而本来要在2017年作为世大运场馆的台北大巨蛋,目前则处于停工状态,不知何去何从。台当局公共建设赶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台湾似乎已成为常态。
这种现象,如果是因为台湾公共工程建设太多、需求太大,导致人力难以消化,也就罢了。但事实是,近些年岛内几无重大新兴建设,多半仅剩零星修补计划,却仍落得这般景象,能不令人扼腕?曾几何时,曾以高效率、高活力创造亚洲经济奇迹的台湾,在民粹主义及政党恶斗下,正陷于泥沼之中,而且迄无努力自拔的迹象。
印度曾在发展过程中,因为立法的迟缓化、决策的本位化、和建设的无效率化,造成法令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行政效率追不上全球化的开放脚步,公共建设则落后社会的需求。印度的发展表现追不上“金砖四国”的其他国家,这正是主要原因。
印度的效率不彰,主要来自其畸形的民主政治。印度是亚洲老牌的民主国家,但在议会制度下,立法权经常凌驾行政权;而印度地域广阔、种族歧异,国会中有多达50多个政党,往往难以达成异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而导致立法及行政不时停摆。例如,光是为了讨论公务人员是否有权用其他颜色的笔来批示公文,国会便足足耗掉了一年。
其次,印度是联邦共和国,中央政府有68个部会,地方政府则有29邦、6个联邦属地。在部门繁多且分立的情况下,部会之间不仅横向联系不足,中央与地方的纵向协调也极不易。尤其地方政府的权力相当大,中央的政策除要各部会协调,还要地方政府认可。举例而言,要在印度取得居留签证,需经外交部、内政部、新闻部及当地政府的层层审核,时间往往长达半年。
印度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却极度信仰合议式民主,政府的公共建设不但要经过冗长繁缛的行政协调(包括土地取得、环境评估及租税法规限制等),只要地方人士反对,建设即随之停摆。1970年印度政府提出一项跨越孟买港口总长仅14公里的海底隧道建设案,在地方的反对下,最后直到2012年才通过环境评估,迄今仍未完成。
台湾的的发展,走上“走一步、停两步”的轨迹,也是令人惋惜的事。台湾的“立法”效率,近几年来,已成为发展之瘤。国民党虽在“立法院”拥有绝对多数的优势,但王金平借着朝野协商的黑箱作业,却能凌驾“立法院”,帮助反对势力轻易绑架整个“立法院”,使议事无法进行。他甚至纵容学生占领议场,来累积个人政治资源。《服贸协议》与《两岸监督条例》被搁置至今已两年多,这和印度花了一年讨论公务员该用何种颜色的笔,有何差别?
台湾在“6市”形成后,等于出现“6大诸侯”,这些地方首长动辄挟党意与民意和台当局对抗。以桃园航空城计划为例,原本是重大建设,却因地方首长换人,对航空城计划有不同主张,便要求重新举办听证会,使计划停摆,第三跑道的兴建也因而停顿。目前桃园机场壅塞不堪,第三跑道仍然无着,柯文哲却宣称要在5年内将松山机场迁至桃园,岂不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