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评:爱心不会“过剩” 只是没找到合适地方
2015-11-25 14:19:00
 

  2007年,为帮助贫困学生,四川攀枝花一所小学在网上发帖募捐御寒衣物,8年来,学校每年都要收到几十吨衣物,而该校现在总共才有260多名孩子。

  不少人归结为“爱心过剩”,但爱心并不会轻易过剩,只是没有被安放在合适的地方。

  原本那个缺少御寒衣物的学校,如今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衣服了,可问题是,这种变化捐赠者知道吗?这说明有关捐助信息的沟通是极其闭塞的。当下的许多爱心捐助活动仍然是粗线条的,缺乏精细的统计、分析和充分的信息沟通。在信息传播飞快的当下,唤起人们的爱心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点在于,如何将汇聚起来的爱心搬运到该去的地方,在搬运的过程中,还必须保证公开、透明,经得起公众监督。公益组织尚不能成为让人放心的爱心“搬运工”,慈善活动必然难以实现精细化运作。

  所以,在今天,人们仍然会为一个旧帖子去献爱心。不论是捐助者还是受捐者,单枪匹马地进行慈善活动十分普遍,在朋友圈中,时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或真或假的求助信息,甚至有的人为了获取帮助,不惜夸大或捏造事实。

  慈善活动本可以做得更专业些。总体而言,我们的慈善事业还在起步阶段,远没有达到“爱心过剩”的地步。就从捐赠衣物而言,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原本缺少御寒衣物的地区,情况早已发生变化,但在更为偏远的地区,这些衣物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并且,捐赠衣物不能再是随便一邮就完事,衣物的清洗、分类等工作做到位才能体现出基本的尊重。要做好这些细节,显然不能只靠捐赠者的自觉,必须要有专业的组织来统筹、协调,而这本应是慈善组织发挥作用的地方。

  如何安放“过剩”的爱心?这个问题指向的正是“搬运工”问题,而答案自然离不开慈善理念的革新和慈善组织的完善。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首部慈善法的草案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其中很多条款都涉及到个人捐赠的规范性问题。而如何规范慈善组织的运作,使公开、透明原则得到真正彰显,无疑是重中之重。(陕西 寇宇龙)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扬子晚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