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双11”,知名电商平台的国际海外购再现销量井喷,平台中一些国外知名卖场开场一两个小时就突破1000万元。
除在电商平台对境外商品疯狂扫货外,国外的品牌实体店、免税店也经常挤满来自中国的“国际扫客”,甚至导致很多热门品牌商品被抢断货。国人海外扫货的重心也从高端奢侈品逐渐向生活必需品转移。
近些年,我国境外购物迅速增长。继去年我国公民境外消费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出境去海外“扫货”的人数超过1亿人次之后,今年的境外购物规模还将继续增长,预计出境游客消费支出将高达1940亿美元。
业内人士分析,国人境外采购、境外消费迅速增加,其中一个原因是商品价格的差异。一般而言,海外代购的中介费用要占到商品价格的一成左右,但即使如此,同样一件国外品牌的商品,海外代购的价格通常只有国内价格的七八成左右,对于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实除了价格方面的考虑,对于多数热衷于海外购物的消费者而言,吸引他们购买的国外商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还是产品质量。
近一两年来,国人海外“扫货”对象已然发生明显的变化。从以前的只购买高端奢侈品,到如今大量海淘厨房用具、牙膏等生活必需品。实际上,很多国外品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要略高于国内同类产品,质量很多确实比国内要好,所以对较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让国人热衷海外购物。
原来大件高端商品被抢,现在小件生活必需品也被抢,这一方面折射出我国民众消费潜力巨大,另外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制造”目前的发展状况无法满足国人“消费升级”的要求。
业内人士指出,前些双十一交易额再创纪录,只是中国强大内需消费的一个缩影,未来国人的高品质物质文化需求还会继续增长。民众消费升级,可能会倒逼民族产业转型升级。只有创新消费品,增加优质产品的有效供给,建立多元化的供给体系,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从根本上讲,应该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走“精品工业”的路线,使“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真正受到国内高端消费者的认可,这样才能引导“跨境消费”回流。 (记者刘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