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甘肃庆阳千年香包:从黄土高原走向世界
2015-11-13 13:39:00
 

刘玉桃摄

刘玉桃摄

  中新网兰州11月13日电 (刘玉桃 魏建军)“美国人知道香包,但是不知道它用来做什么。”从美国归来的刘兰芳感触颇深,“外国人对香包充满好奇,对中国妇女能做出如此精致之物表示赞叹,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很多中国妇女都会做香包刺绣。”刘兰芳说。

  今年50岁的刘兰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的传承人。今年4月,刘兰芳受邀前往美国,在美国耶鲁大学等5所名校开设讲座。讲述了庆阳香包的故事,将黄土高原的香包一步步推向世界舞台。

  此次美国之行,刘兰芳的作品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

  11月上旬,与记者谈起当时讲课时的情景,刘兰芳略显激动,“我没想到外国人对香包这么感兴趣,他们只是不了解香包文化。”她告诉记者,在当地,香包是妇女表达情感的载体,是传递爱的信使。

  庆阳香包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中国古代社会盛行“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在生产力较为发达的前提下,女人们除完成织布缝衣外,还做一些工艺品、礼品用来点缀生活,联络感情,香包也就由此而生并广为流传。

  庆阳香包是在丝绸布料上用彩线绣出各种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等,寓意吉祥如意、禳灾避邪保平安等。

  刘兰芳说,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针线很贵重,妈妈、外婆不许她用针线和布,怕做不好浪费或遗失。但是热衷香包的刘兰芳利用家里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碎布、线头等,做鞋垫,缝扣子,慢慢练就一双巧手。

  “第一次做成一双鞋垫,特别兴奋自豪,家人看我做得不错,开始教我。那时,我还是一个孩子。”刘兰芳回忆,小时候,村里刺绣风气特别浓,女子出嫁时都要陪嫁,如果没有几件精致的绣品,会被男方瞧不起。相反,如果有精美的绣品作为陪嫁,大家会觉得你是一个能干的“巧女人”。

  传统的香包刺绣多数以绸缎作为面料,颜色主要以大红、大黄、大绿为主,色彩明亮、鲜艳,对比强烈,显示出高雅、富贵。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元素的渗透,人们所接受的香包色彩不再是单一的红、黄、绿,而是由很多中色系搭配出几十种颜色,而香包刺绣所用面料多以麻纱料为主,手感好且对身体健康有益。绣花也由热闹、冲击力强逐渐变得含蓄、内敛、淡雅,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2002年,刘兰芳背着自己收藏和制作的香包,来到上海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没有展柜,借助甘肃酒泉夜光杯一尺宽的展位,她的香包刺绣在上海“露脸”了。

  博览会上,精美的香包吸引很多客商签单订购,同年,刘兰芳成立自己的公司,开始发展香包刺绣产业。

  近年来,甘肃庆阳大力支持发展文化民俗产业,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仅西峰区乡镇(街办)举办各类民俗文化产业培训班90多期,培训从业人员达7000多人(次),组织民间艺术大师设计研发新产品30多种,全区生产香包340万件,实现产值4500万元,在国外创办营销窗口3处,外出参展8次。

  如今,刘兰芳制作的香包已销往韩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等国家。

  刘兰芳说,美国的孩子喜欢亲手制作的东西,如果将中国香包制成半成品,配上香料、图案、以及说明书,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完成。同时,在香包中加入星座等国外流行元素,推出一些适合外国人审美观的产品。

  经过多次到国外考察研讨,多次参加博览会,刘兰芳慢慢发现,外国人对中国藏族服饰文化、苗族服饰文化,还有敦煌文化了解较多。“如果将庆阳香包作为载体,把这些文化作为一个符号,融入到香包中,可以让庆阳香包搭乘藏族文化、苗族文化、敦煌文化的顺风车,更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掉,怎么传承下去,可能需要我们有些奇思妙想,希望有大胆的突破性的想法,将香包文化推进一步。”刘兰芳说。

  担心香包刺绣后继无人,刘兰芳和丈夫开设培训班。“他们大多是贫困的留守妇女,通过培训,让她们掌握一门技能,同时增加家庭收入。”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