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网购节”昨天如期上演。除了继续刷新交易额数字和花样翻新的营销广告,今年还有明星助阵的晚会暖场,电商大有将狂欢进行到底的架势。
七年前,阿里巴巴将11月11日的“光棍节”改造成电商的“网购节”,由此创造出一个消费时点。七年后,“网购节”的影响几乎无远弗届,不仅传统商家加入狂欢,连国外消费者也趋之若鹜,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规模的商业促销活动,
“网购节”的兴起,源于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电商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创新重塑零售业的商业模式,不仅降低了供给方的营销成本,也降低了需求方的信息成本,其竞争优势对传统商业生态造成巨大冲击。
电商通过“网购节”对消费者进行“网购启蒙”,从而实现几何级数的交易额增长。去年,全国网购交易规模达2.8万亿,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7%,年度线上渗透率首次突破10%。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网购用户调查报告》,去年网购用户线上消费的78%是对传统线下消费的替代,逾八成用户对网购体验表示满意;其中有49.3%的用户增加了购买商品的数量,53.7%的用户增加了消费支出,48.4%的网购用户称会提高网购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网购的如火如荼,正是商业模式变革以适应消费转型的鲜活证明。
随着消费者的“网购启蒙”逐渐完成,“网购节”会否完成历史使命而逐渐消亡?对于商家来说,每年某个时段集中打折促销早已有之不足为奇;对于消费者来说,购物狂欢是对产品和服务的特殊体验。在国外,传统零售的“黑色星期五”、“新年福袋”等促销已经持续多年,而“网络星期一”的网购促销比中国的“网购节”更早兴起。这种消费体验已非折扣、低价等“价廉物美”可以解释,正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所说的:“我们希望这个节日能够真正体现出这个节日应该要有的价值和使命,那就是让商家利用这一天去感恩消费者,让消费者在这一天内尽量去买,尽量去创造更多的需求。”
“网购节”不是“黄金周”,并非由行政命令所推动;其生命周期最终由市场决定,而不可能是非市场人士的坐而论道。正因为是创新供给,市场秩序有待新建重组,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网购节”自问世起就争议不断,于今回头再看,当年备受诟病的物流缓滞、虚假折扣、以次充好、退货遭拒等种种问题,正通过市场的“自我矫正”逐步清除。今年的“网购节”出现低俗甚至恶俗广告“互撕”等弊端,也应当相信市场最终能够“自清”。
对于互联网人口红利即将耗尽、今年的“网购节”将是“最后一战”之说,马云的回答是:“我认为这是特别外行、很幼稚的看法。中国经济到现在为止真正的内需并没有挖掘出来,强大的内需潜力是我们今天面临巨大经济的机会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