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老外艺术家在泉州“文化下乡”
2015-11-10 21:12:00
 

老外艺术家在泉州“文化下乡”

泰国舞蹈服饰华丽,动作轻柔。陈起拓摄

泰国风情舞蹈。陈起拓摄

  中新网泉州11月10日电 题:老外艺术家在泉州“文化下乡”

  作者 林春茵 廖静

  “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当泉州人最熟悉不过的这首闽南方言歌曲《爱拼才会赢》从印尼歌手的口中唱起来时,场下的阿伯阿嫲们爆发出欢快的笑声,打着拍子高声加入合唱。

  这和乐的一幕发生在10日的泉州新门街甲第巷口的梨园剧场。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持续在泉州进行,来自韩国、日本、蒙古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艺术团,密集地在街头巷尾、村口厂矿,开展“文化下乡”的公益性演出。

  演出下场,印尼艺术团团长Surya余兴未尽,还向记者秀了一句闽南话,“少年不打拼,吃老无名声”。他笑眯眯地说,印尼的华人华侨很多,《爱拼才会赢》非常流行,甚至改编成了印尼歌曲,也非常受欢迎,“来到泉州演唱这首歌,感觉是代那些在印尼的华人带话回家。”

  泰国传统舞蹈团和蒙古国赛达乐队也在源和堂1916大麦仓、海丝公园亚洲园轮场献演。蒙古歌者充满野性的韵律让观众仿佛置身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泰国舞者则带来双手剑格斗、椰子壳舞,繁复的指法和金光灿灿的民族服饰,引得观众纷纷拍照。

  “我了解到大麦仓是泉州人把老街区、老厂房改建而成的,泉州人和泰国人一样尊重历史,爱护传统。泉州也很开放,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亚洲各国进行艺术展示。”泰国舞蹈团团长Laor Nohwong说,下次再来泉州,一定把泰国老百姓最流行的南旺舞带来。

  在“千年瓷都”德化,菲律宾巴杨尼汉舞团带来了“泥巴味”浓浓的传统舞蹈,他们抱举嬉戏,还跳起了竹竿舞。啪啪作响的竹竿越撞越响,几位舞者在竹竿中穿梭,观众们则屏气凝神,享受着这特殊的律动与气氛。

  同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日本横滨,也把活力四射的夜来祭舞蹈送到了泉州百姓的家门口。由日本横滨高中生组成的“破天荒”舞团10日晚在泉州丰泽区的商业街中骏世界城欢乐起舞。

  “日本夜来祭在城市商区特别受欢迎,到中国来演出也在商业街,而是不是舞台上,让我们感觉特别真实,观众的反应也特别真实。”舞团成员水口达说。

  同时,他也念念不忘前一晚与泉州艺术学校的同龄人同台飙歌轧舞,“她们表演的南音古老优雅,让我们一下就体会到中国的历史悠久。”

  连日来,这些外国舞团的剧照和演出资讯在泉州民众的朋友圈上刷了屏。多位受访的舞者们也表示,观众直接、热烈的反应给了他们很大的满足感,能与他国艺术家同台交流很有意义。

  “这正是我们推动外国艺术家‘文化下乡’的初衷——国际艺术、全民共享,艺术盛会、人民节日。”泉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庆宗对中新网记者说,此次亚洲艺术节中,除了11国艺术家外,还有来自五大洲的20多个木偶剧团在36个演出点进行58场演出。除了专业剧场,他们的表演天地大多放在社区、农村、企业和校园。

  在10日下午落幕的亚洲文化论坛上,中国知名作家余秋雨对此进行了点评,他认为亚洲的多元文化在泉州深入到民间的交流,成为了世界文化“差异和差异之间”的缩影。

  “如果说欧美文化一马平川,那么亚洲有那么多深山峡谷、那么多小海湾,那么多奇怪角落,组成了一种看不见说不完的非常具有奇特性的丰富文化生态,这样的差异性带来了很好的享受。”他说,泉州曾是中国通过海上丝路与世界的连接港口,如今借由“一带一路”,“泉州可以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审美通道、艺术通道和文化码头。”(完)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