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北京历史园林遗址多被占用 保护工作浮于表面
2015-11-10 16:46:00
 

北京历史园林遗址多被占用保护工作浮于表面

历史园林遗址多被占用 保护工作实际浮于表面

  名人故居二维码

  多是摆设

  近日,北京首次历史园林遗址普查工作结束。调查人员透露,全市范围内,历史文献、典籍曾有记载的园林共计1094处,目前园林风貌尚存的有423处。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园林中,被占用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已经被改为餐馆,有的成了平房大杂院,也有被单位占用的。据报道,被占用的历史园林遗址集中位于东城、西城、海淀,保守估计有100多处。

  今年8月,市园林绿化局公布了首批历史名园名单,颐和园、北海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故宫御花园、恭王府花园等众多知名公园或景点名列其中。

  无论是否被评为历史名园,历史园林都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记者多处走访,记录下它们的现状。

  皇家园林

  天坛周边搬迁

  腾退已启动

  在天坛周边,天坛南里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小区。老住户们聊起这个已经住了近一辈子的小区,总不免要说上几句历史:“原本南墙外这一块,据说也是老林子。”2009年1月31日,本报刊发报道中,时年近87岁、原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1943年即从事地下情报工作的离休干部刘光人回忆,1948年12月25日,“天坛机场”正在修建,现场“伐树放树”。但很快,“天坛机场”胎死腹中,而那片被放倒的林子,从此再没能恢复。

  1949年后,天坛周边被规划为绿地,但一直没有实施。有居民回忆,“听我们家老人说,没多久这一片被好多单位占用了,到上世纪60年代前后,这边就盖成了职工宿舍楼。”有资料记载,这些职工宿舍楼包括天坛西里北区11栋、天坛西里南区11栋、康复南里4栋,统称天坛西里,总共26栋职工宿舍楼,其中包括19栋简易楼。1968年之后的两年时间里,这里盖起38栋简易楼,即现在的天坛南里中区和东区。

  在此基础上,居民们为了生活需要,渐渐在家门口紧挨天坛南墙根盖起了小平房。张翠英(化名)说自己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小房儿(指自己盖的小平房)算不上好,不盖吧,当时别人都盖,而且确实不够住,有这么个小房多少能起点儿作用。”

  如今,这片几乎齐着天坛外墙而盖的小平房之中,很多出租给了外地人,尽管天坛南里的楼道口、楼梯上到处贴着动员搬迁的红色大标语,不少老住户依然在这里生活着。

  每天下午,赵军(化名)都会出来遛狗。一开家门,他的小狗就会欢叫着跑出楼道。楼门口正对着的是天坛南墙,由于加盖的平房遮挡,南墙长期无法修缮,古旧的木廊檐如枯树般开裂、折断,有的地方还能看到墙体内部的墙砖。“可能用不了多久就都得搬走了,这儿再不好,也是住了一辈子的地方啊。”对于腾退搬迁,赵军总是有些不舍得,那些在天坛生活的流浪猫,站在小平房房顶的一角,警惕地看着他的狗。狗一叫,三只猫回转过头,身影消失在墙内。

  王府旧址

  不少王府

  被单位机构占用

  与皇家园林不同,城区内的众多王府遗址是另外一番景象。

  克勤郡王府位于新文化街,建于清顺治年间,是清代现存规模较完整的一座王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资料记载,“克勤郡王府原占地面积不大,平面布局与王府规制尚符”,“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东翼楼,后部的内门、后寝与东西配房、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筑。”目前,王府门口挂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不对外开放。由此往东,一个院落入口处,一块金属牌匾挂在门洞墙上,不注意便会错过,写着“克勤郡王府东路建筑遗存”。走进这个小院,能够望到一墙之隔的王府房檐,别处已经很难寻得当年王府的旧风貌,更多的是与其他大杂院并无二致的曲折小路、各种平房与堆放在房前屋后以及路边的杂物。

  在平安里西大街路北,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所在地,也有一处王府——端郡王府。赵欣(化名),一名“80后”北京女孩,在她的记忆中,只见到端郡王府一次。“我记得20年前,在官园提琴考级的时候进去过,那时候让进,现在就不知道了。”如今,端郡王府所在地,在地图上位于一片绿地正中。这片绿地,北部是官园公园,并不与南部相通;南部则是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多家单位,均不对外开放。

  在西城区大木仓胡同,郑王府院门口悬挂着“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牌匾。有资料称,郑亲王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之子,以亲王爵世袭罔替,系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王府建成后,历代袭王均有所修缮和扩建,最大的一次是第八袭次袭王德沛对府西部花园的扩建,并将花园命名为“惠园”,曾是京师王邸花园中的最佳者。

  如今的郑王府内,有多家单位在此办公,开阔的庭院是职工们的停车场,偶尔会有人在剩余空场处拉起羽毛球网,打球休闲。正殿还保有外形,台阶间丹陛仍在,但未加任何保护,院内其他现存建筑也都保有较好的建筑外形,内部已如正殿一般辟为办公场所。有资料称,曾经称冠王邸花园的郑王府西部花园,是如今的二龙路中学。

  名人故居

  或长时间被封门

  或不开放显落寞

  与皇家园林和王府旧址不同,那些散落在城区的故居,在冬日里显得萧索落寞。

  杨椒山祠,是明代杨继盛的故居,曾是“公车上书”的出发地,它“隐居”在宣武门附近达智桥胡同里。数年间,这里长久地与胡同里的商户、摊贩共存,甚至有人家曾居住在此,白天在门口路边摆摊做生意,晚上关门睡觉。

  现在,杨椒山祠门口那块牌匾依然,大门已经封上,原本在这里居住的外地人也不见了踪影。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已启动腾退。周围商户称:“大概就是今年封上的,人可能去别处了吧,不知道。”祠堂门口,一辆面包车紧挨门洞停着,来往的行人几乎没人注意到这个颇有典故的故居。

  而在金融街,高楼林立之间,齐白石故居的小院显得分外荒僻。跨车胡同13号,一个挨着路边的小院落,周围尽是现代高楼大厦,院落周围的绿色将其包裹起来。这里同样不对外开放,门口的木门显得破落。资料记载,齐白石自50岁后直至逝世前居住于此,是一座有东、西、北屋的院落,面积600余平方米,现在由其后人居住。

  浮于表面

  景点介绍二维码

  “就是做做样子”

  走访过程中,记者多次遇到年轻的游览者,他们依靠手机地图在北京城区寻找这些古旧的院落。

  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的小刘告诉记者,他每隔半个月都会来到城区,依靠手机地图的导航,寻找两三处历史遗迹,“有的是故居,有的是王府,还有的是寺庙。”由于没有预先锁定寻找的目标,所以他并不知道出现在眼前的建筑有哪些历史,“一般这种情况下,门口有这种石碑标识它是遗迹的,都会贴着二维码,我就会扫码,但大部分扫了之后都显示网页错误。”

  走访中,几处王府旧址、名人故居的介绍牌上均贴有二维码,有的还在介绍牌左右两角贴有两个二维码,但扫码均未成功,都显示“您所请求的网址(URL)无法获取”。

  小刘表示,最初他扫码没有成功时以为是自己手机网络的问题,“但后来好多次扫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扫码都扫不出来,我觉得肯定不是我手机的问题了,因为在一些大的景点里我也扫过码,都能扫出对那个建筑、植物的介绍。”现在,小刘扫码更多地为了“试运气”,“万一扫出来,就不用回宿舍再上网搜了”,但几乎次次碰壁,“看来所谓的维护都是做做样子”。

  从皇家园林、王府遗址到名人故居,这些承载了北京历史的建筑,在几十年的岁月中更多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那些散落在城区、城郊的古寺、旧居,一直以来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保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移向这些曾经被忽视的院落和建筑,在胡同街道、城区城郊中寻访。也有初来乍到的外地游客,自己在城区里逛。来自四川的大三学生小王说:“最近一周,我去了故宫、颐和园,但我更喜欢走胡同,找到不少老院子,有的门口挂着牌牌,但保护得不好,看不出原来的样子,更别说原来的院子了,扫码试过一次,没扫出来就再也不试了。”

  小刘说,像他这样的人不少,“有的为了看建筑,有的纯粹是因为好奇”,“希望能好好保护起来吧,园林、建筑这种东西,没了之后再复建,终归不是原来的了。”

  本报记者 习楠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晚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