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南京11月5日电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5日向记者通报,该台研究人员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二号”探测数据的深度挖掘,成功揭示了近地小行星图塔蒂斯表面的碎石分布特征。这一最新发现,对研究图塔蒂斯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有助于应对和消除近地小行星对地球的潜在隐患。
4179号小行星图塔蒂斯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近地天体撞击地球时常发生,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事件,造成1200人受伤,近3000座建筑受损。据估计,地球附近还存在数百万颗直径几十米级别未被发现的近地天体,对地球与人类生存构成长期隐患。
2012年12月13日,我国“嫦娥二号”探测器成功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首次获得该小行星高分辨率光学图像。在最新进行的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二号”探测数据共识别出图塔蒂斯小行星表面的200多块碎石,并揭示图塔蒂斯表面碎石特性。
据介绍,识别出200多块碎石直径从10米到61米不等。这些碎石自形成以后遭受了较高程度的破碎过程,这一现象或来自后续撞击,或由小行星表面昼夜温差变化引起。研究表明,大部分直径大于20米的碎石不是小行星表面撞击形成的溅射物,而是图塔蒂斯小行星母体形成时的残留碎片。此外,撞击坑的累积大小频率分布图显示,图塔蒂斯表面的撞击坑保留年龄约为16亿年。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小行星的形成演化和撞击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