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华北春潮涌动。人们期待着三地资金“流”起来,要素“转”起来,技术“活”起来,人才“动”起来,彼此互联互通,资源优化配置,在一个统一开放的大市场里协同发展。
然而,京津冀一体化意味着各家都得放下“一亩三分地”,打破“篱笆墙”。这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一个思想、观念痛苦蜕变的过程。可喜的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春节刚过,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保税港区已经迅速切换到快速有序的工作状态。
在东疆首农牧业,20万吨能量饲料生产线有序运行。东疆首农牧业办公室主任刘泉告诉记者,作为北京农企“老大”,首农集团近两年不断加码在天津、河北的业务,“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后,我们布局天津港口,开拓畜牧业国际贸易,实现了从生产加工到进出口贸易的全方位发展。”刘泉说尤为难得的是,虽然在三地设点,但首农感觉不到三地行政区划带来的磕磕碰碰,这也是让所有自贸试验区企业最为动心的地方。
作为中国北方唯一的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去年4月21日挂牌后,越来越多像首农集团这样的企业主动融入其中。
“平均每月都有央企功能性总部落户东疆。”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玉军说,去年注册的京津冀企业2344家,占当年注册企业总数的61.9%。放眼天津自贸试验区全部三个片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登记市场主体11507户,同比增长130%。京津冀的企业占了约四成。
平均每半小时就有一家企业在自贸区注册,每一秒钟就有一万七千元资本聚集在那里。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使命之一。自贸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蒋光建透露,自贸试验区推出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八项举措,“实施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后,整体通关物流成本减少近30%。”实行的京津冀跨区域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一体化模式,使得通关时间平均每批货物节省半天,口岸快速放行率达88%,口岸通关效率提升75%……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应看得见、摸得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我认为有两句话很重要,一是顶层设计,二是行政推动。一体化意味着就要关掉一些利益部门,要打破一些‘篱笆墙’。这是一个艰难和复杂的博弈过程,但这是大势所趋。”天津市副市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阎庆民如是说。
眼下,天津正在建议由国家商务部牵头,开展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与此同时,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贸易便利化及贸易方式创新、金融开放创新经验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复制推广,并重点促进通关服务和口岸物流一体化、金融服务和监管一体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