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资讯抢鲜报
全球央行应如何加强协同
2016-02-22 09:08:00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债务增加正在加剧全球经济下滑的风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月18日发布的最新一期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和3.3%,比去年11月份该组织作出的预期均下调0.3个百分点。经合组织预测,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仍将十分缓慢,并下调了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的增长预期,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前景将继续分化。各国亟待采取更强劲的政策行动,通过更有力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最近两年,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渐分化,一方面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先是退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又开始加息,迈入货币政策正常化轨道;另一方面,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重挫、贸易增长低迷、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等多重因素影响,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加以应对,但政策分化形成了效果对冲,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动荡。

  安联首席经济顾问埃里安(MohamedEl-Erian)认为,各国都在致力于追逐自己的国内目标,几乎根本不管国际后果了。“这一点在汇率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除开美国之外,各大主要国家都希望能够贬值自己的货币。显然,日本央行的举动也属于此列。”

  货币政策分化成“新常态”

  尽管许多投资者都预计日本央行的资产采购计划今年将进一步扩大,但是日本央行宣布加入欧洲央行、瑞典央行、丹麦央行和瑞士央行的“负利率俱乐部”,还是让人们大吃一惊。

  埃里安指出,日本央行的做法正是彰显了当前的新现实——各国央行政策各自为战,严重缺乏全球政策协同。

  在上月结束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上,货币政策分化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印度央行行长拉詹说,过去几年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后遗症可能正在显现,“许多央行仍坚定地把脚踩在油门上,但我们是否真的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其实并不清楚”。

  在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张明看来,尽管全球发达国家央行都在进行量化宽松,但是一方面名义利率面临零利率下限,另一方面全球通胀率普遍较低,这意味着全球实际利率降不下来。全球实际利率偏高导致全球投资低于全球储蓄,全球产出缺口持续为负,这也是为何通货膨胀率起不来的核心原因。

  但是,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却表示,不同的货币政策反映了欧元区与美国处于不同的复苏阶段,美国的复苏强于欧元区和日本。货币政策分化将持续一段时间,其表现为利率的差别,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只要货币政策正确,分化的外溢影响就足够应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的报告预计,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为3.4%和3.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年会上对今年世界经济形势保持谨慎乐观。

  联合抵御三大风险

  日本央行出人意料地推出存款负利率政策,成为亚洲首个实施该措施的主要央行。在当前经济前景黯淡的背景下,全球一波新的货币宽松或暗流汹涌。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基本可以分成三个阵营,发达经济体央行、新兴经济体央行、美联储。前二者都面临巨大的宽松压力,而刚刚走上加息周期的美联储在内外因素共同影响下很可能也不得不放缓脚步,相机抉择以削减年内加息次数,这实际上也被认为是“变相宽松”。

  埃里安称,“各国的政策并不是在推动全球经济系统的增量扩展,相反都是在谋求在既有的些微增长中让自己的好处更大一些。这是个巨大的悲剧——这个系统原本可以获得更快速的增长,但我们的做法却在压制它”。

  在全球经济增长减速、金融市场动荡的局势下,埃里安表示,他预计美联储今年至多只能加息两次,而不是舆论之前预计的四次。如果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加息一次甚至不加息都是可能的。

  在张明看来,如果美国经济增长不再强劲,全球经济增长将不会有太大的亮点。全球经济可能依然面临长期性停滞的威胁。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继续下行、大宗商品持续疲软可谓是全球经济面临的三大风险,各国央行应该努力抵御这三方面风险的加剧。

  对于美国的经济现状,盘古智库学术委员程实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第一个进入加息周期的主要经济体,美国的美元行至“四面楚歌”的边界,美元升值变成一种无以复加的压力。事实上,美元升值也是有极限的,目前,美元指数已经升至100左右(美元指数还不含人民币),而本世纪初,美元指数在走上120高位后就迅速邂逅了互联网泡沫的破裂,随后又紧跟着次贷危机。美元即便是霸权货币,也经受不起全面、快速升值的冲击。人民币对美元主动贬值虽然给中国市场带来了压力,但也同时将美元逼上了险境。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国际商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