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资讯抢鲜报
重建乡村是一个精神工程
2016-02-18 07:41:03
 

  重建乡村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工程,它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应该追求什么

  每年春节后,总会有一些描述乡愁的文章见诸媒体,不少是反映农村破败景象的。其实,广大的农村不仅有破败的房屋,而且也有停在乡村小道上的高级轿车,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一样,已经出现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出现了断裂。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逆的过程。正如一位经济学博士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社会结构发展可能比西方国家社会结构的演化更为复杂。中国有可能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间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国的经济学者试图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间,构造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让那些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就近进入小城镇,成为现代化的市民。

  城镇化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然而,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中国大都市几乎都是西方国家现代化都市的翻版,中国许多城市的道路和建筑物都带有非常明显的模仿痕迹。现在许多人怀念美丽的乡村,怀念自己的故乡,可是,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后,他们可能会对中国的城镇化有别样的理解。可以这样说,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物质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匮乏,使得许多中国人根本无法寄托自己的乡愁。对城市的孩子们来说,可以转过身去,回到自己的家中,可是,对于那些从乡村走出来的人们来说,他们回到城市,除了漂泊的感觉,他们还有自己的乡愁吗?

  当前农村之所以出现破烂、荒芜甚至凋敝的景象,不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源,而是因为缺乏将现有的资源有效利用的劳动者。当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背井离乡到现代大都市寻找发展机会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城市投资者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乡村,把乡村的土地作为自己生产资料开始工业化建设的时候,乡村的“沦陷”就会不可避免。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将农民集中起来建设小城镇是非常容易的,可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却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绝大多数农村青年而言,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贫困,他们还要面对农村精神上的“沦陷”。对于那些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每日耕作在农田的普通居民而言,他们度日如年。他们希望城里的孩子,帮助他们摆脱眼前的贫困,他们不希望孩子回到自己的乡村,更不希望乡村破败的景象伤害孩子的心。

  笔者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总有人做出牺牲。可是,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令人撕裂的过程。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人忘记了发展的目的,或者这样说,绝大多数中国人在改革洪流裹挟之下不由自主地向前奔跑,以至于当他们停下脚步,再回到自己的故乡找回昔日宁静的时候,他们蓦然发现,再也回不到自己的故乡。

  乡村的孩子可以走出大山,走向现代化的都市,可是,对于那些老人而言,他们对生活的需求可能只是一日三餐。当太阳出来的时候,他们会坐在墙根,暖暖地度过一天。可是,当太阳下山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暗淡。这不是生活节奏的差异,当然也不是生产方式的不同,在现代化进程中精神上的距离可能比物质上的距离更为遥远。如何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让每个人重新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灵魂寄托,这才是现代化的完整含义。

  重建乡村,不仅仅是把乡村改造得清洁美丽;重建乡村,也不是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修建宽阔的道路。重建乡村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工程,它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应该追求什么。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究竟应该怎样重建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怎样重建自己心灵的故乡。

  当理想和现实出现巨大反差的时候,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年轻人,同时也包括中国的决策者。假如不能尽快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那么,精神上的抚慰或许能暂时掩盖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但却无法彻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只有让每个人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灵魂栖息地,中国的现代化才是一个完整的、充满希望的。如果说西方经济学关注的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变迁,那么,中国的决策者更应该关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阶段社会结构的变化,通过精神的重建,让每一个公民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辛 声)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法制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