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和《财经》杂志联合发布2016亚洲经济预测暨前瞻指数——45.4,这一数字比2015年的95.4大幅降低。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显示,受访者无论是对经济增长、就业还是贸易,都出现了预期明显放缓的判断,各界对于2016年亚洲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如何看待亚洲经济的发展走向并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与会嘉宾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没必要那么悲观”
“亚洲经济将明显放缓,增长动力将仍然不足,——我对此并不完全赞同。”IMF副总裁朱民首先指出,亚洲经济体量占全球的40%,当前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亚洲经济,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增长仍然强劲,去年增速是6.6%,今年预计为6.5%,这在全球经济恢复仍然疲软的状况下,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亮点。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看经济形势要看大图像。现在整个亚洲共有25万亿美元GDP,中国GDP有10.5万亿美元,占比40%,印度、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约11万亿美元,剩下来的5万亿美元属于西亚和中亚国家,所以从整体上讲,亚洲前景还要看中国。
“中国现在确实在进行着一番调整,但是这个调整是充满希望的。”李稻葵说,“今年尤其是下半年,经济会有所企稳回升。当然我们看经济不能只局限于今年,未来三四年,中国如果能够利用现在比较好的条件,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呆账坏账,把‘三去一降一补’落实到位,未来两三年增长速度还会上去,这就是我说的大图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从数据上来看,如果今年亚洲经济能实现6.5%的增长,这和国际金融危机以前亚洲新兴国家平均增长速度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内部经济结构正在经历调整,“这也是亚洲经济转型、新旧动能转换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因此没必要那么悲观”。
加快改革和协同
黄益平表示,当前亚洲的增长模式确实遇到比较大的挑战:一是外向型经济。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亚洲国家出口市场扩张速度明显放慢,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第二,新旧产业交替。过去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是出口和投资,出口的背后是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投资背后是西北、东北资源型重工业。这两个产业现在遇到一些困难,重工业产能过剩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升高。这意味着这两个产业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支持经济的增长。而且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在亚洲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
下一步靠什么来支持亚洲经济持续增长?黄益平认为,首先必须通过转变增长模式,创造出高附加值、高技术,能够在高成本基础上具有竞争力的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李稻葵以现在碰到的产业更替问题为例分析改革的核心,“我们的改革政策一方面要帮助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平稳退出,一方面要支持新的产业形成和发展,这必然要面对‘僵尸企业’如何退出的问题,也必然面对我们应怎样支持创新、支持产业升级的问题。这其中就涉及多方面产业政策问题,包括金融政策、创新支持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决心,更需要智慧”。
在加快改革同时,亚洲国家还要加强金融协同。朱民表示,“亚洲是个很大的区域,各个国家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差别很大,加大区域之间的金融政策合作和市场往来,促进资金交流、技术交流和监管协调,也是当前亚洲区域内要做的”。
“亚洲2015年输入约17.5万亿美元,输出约22万亿美元,还是一个净资本输出区域,这意味着亚洲经济增长潜力还很大。”朱民说。(经济日报记者 杨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