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潜力巨大
资本市场肩上“担子”不轻
■朱宝琛
长期以来,银行借贷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近年来,直接融资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直接融资有利于投融资双方直接对接,更好更快地将资金“血液”输送给实体经济尤其是创新创业企业,推动经济转型。
尽管如此,但总体看,我国直接融资仍然偏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也不充分,难以完全适应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需求。和国际比较,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不仅明显低于成熟市场,也低于不少新兴市场。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是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根据此前证监会高层表态,到2020年,基本建成市场化、广覆盖、多渠道、低成本、高效率、严监管的直接融资体系,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高。应该说,进一步显著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有广阔的空间和潜力,也是较迫切的任务。所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被政府高层在不同的场合反复提及。而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
笔者认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资本市场必将担起重任。因为作为配置金融资源的有效手段,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新兴金融业态的发展,通过IPO等直接融资形式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和创新,这是一条被成熟市场多次证明有效的路径。
提到直接融资,自然会想到IPO。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220家企业完成首发上市,融资1578.29亿元,发行家数和融资额同比增长76%和136%;共有399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发行,融资8931.96亿元、同比增长31%。
再进一步看,不断扩大的融资规模,有力地支持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创业板为例,截至2015年底,创业板上市公司492家,累计首发融资额2779.13亿元,总市值5.6万亿元。2015年创业板股票发行融资规模达到721.79亿元,是2014年的4.5倍。2015年共有4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发行,融资414.16亿元。创业板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93%。
虽然我国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企业对直接融资抱有很大热情,但在实际情况中,较长时间的排队等问题,会让一些企业心存焦虑。
不过,今年以来,我们看到,监管层在包括IPO审核、新股发行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如对于新股发行,证监会提出了取消新股申购预缴款制度、简化发行审核条件、突出信息披露要求、强化中介机构责任、建立包括摊薄即期回报补偿和先行赔付的投资者保护机制等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措施。
除了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新三板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数据显示,截至3月18日,新三板的挂牌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6153家,远远超过沪深交易所总和。而这一数量,还在继续增加。
总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而资本市场必将在这过程中担当起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