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像富养女儿一样培育工匠精神
2016-03-17 07:23:00
 

  工匠精神不是一个新词,这些年也有一些创业者喜谈工匠精神。遗憾的是,如果仔细观摩过他们的产品,你就知道为什么他们爱拿工匠精神说事儿了——活儿不好话来凑。这种莫名其妙的“职业精神”在我所从事的行业里也是有的,这几年传媒圈谈“新闻理想”的人少了,但“专业主义”基本上人人都能连说三小时,还不带重样。缺啥补啥,自然之理。正说明在很多行业,工匠精神遗失久矣。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尽管很多人爱举苹果公司和瑞士钟表的例子。中华民族也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古代的青铜器,后来的陶器、茶叶、酿酒、布艺,曾经样样精致。为什么后来失传了呢?

  光从职业找原因是不够的,我们要把审视的目光投向自己。上面说到的几门工艺,从社会生产角度看,是所谓的手工业,可从根上讲,却是一整套相互勾连的、细腻的、有讲究的生活方式——也唯有在这样的生活态度里,才有望滋养出工匠精神,进而陶铸出可以传之久远的优异产品。工匠精神是好产品好作品的灵魂,可如果没有堪配这灵魂的美丽实体,灵魂焉附?

  正如今日很多年轻人无法赏鉴中国书法之美,因为他们一出生就赶上屏时代,传统中国的那套人与诗文与笔墨纸砚的书写系统,整个儿都被架空了,技术元素的迭代或许并不一定造成工匠精神的流失,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们的匠心不那么容易安定和安分了。而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说得好:“我认为工艺之美,最终还是秩序之美。如果没有正常的社会环境,也就不会有工艺之美的存在。美的兴衰与社会兴衰在历史上是同步的,对工艺的救助就是对社会的救助……丑陋的工艺是丑陋社会的反映。”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越来越没追求,山寨机也用得很高兴,如果商家都满足于赚取短平快的微薄利润,认为像苹果公司投入数十亿美元级别的巨资去精益求精地研发芯片是犯傻,一个日常生活粗糙粗鄙化的社会,是培育不出什么工匠精神的。

  早在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就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讽喻中国人常见的那种马马虎虎糊里糊涂的生活态度,多么遗憾,那篇文章仍在讽喻今天。工匠精神的遗失,一方面,源于庶民生活美学的将就,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机体失序的象征,这是病,得治。

  我们还必须像富养女儿一样培育工匠精神。气质是养成的,要让诚信、厚道、创新、专业等品质,成为一种习惯。同时还要通过良好的政策和法治环境,把假冒伪劣剪除干净,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自我生长。

  人们常说,社会太浮躁,因为在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作为生产者的时候,人们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作为消费者,你一定不会说谎,网购晒单比明星代言要真实100倍。中国游客到日本买电饭煲和马桶盖,应该足够刺激中国制造商,所谓制造业的转型,最关键的是脚踏实地,回归专业精神,与人心接轨。消费者会用人民币投票,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没有真正的保险箱,“器美、活儿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作者:陶舜,来源:全媒派)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全媒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