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会场内外共话如何培育新动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空间大
2016-03-15 14:51:00
 

  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委员们就培育经济新动能等话题进行讨论。(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开新 摄)

  供电部门检测浙江余姚裘皮城的电力供应情况,为当地产业转型和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陈振初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5日讯(记者 杨开新 通讯员 陈振初)谈起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委员、新世纪成功集团董事长李玉玲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总书记提出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高屋建瓴,引起代表委员们的持续热议。李玉玲委员建议,出实招鼓励各级职能部门更有担当、更有作为,共同为改革创新服好务、履好职,为企业实现更大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确实,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好的发展环境犹如阳光雨露。不只是政府部门,提供水、电、气、油等公共产品的部门努力补齐短板,才有助于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3月14日上午,在浙江余姚裘皮城参加貂皮拍卖会的董新川就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电话那头的中年男子口带笑意地说:“董先生您好,我是低塘供电所的工作人员童金明,今天打电话是想跟您这边预约一下时间,好过来安装三相电表。”接完电话的董新川按捺不住喜色,赶紧拿起手机拔给了妻子赵琼娜:“老婆,我前天才申请的三相表,供电所的师傅下午就要来咱家装了,日后再也不用为电烘箱等的用电问题发愁了!”

  35岁的董新川以前在杭州工作,由于大城市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他2012年初跟家人商量之后,回乡将加工销售裘皮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随即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娜依皮草公司。从一开始做碎貂生意起步,到2015年度销售额就突破500万元,生意越做越红火。据余姚裘皮协会常务理事杨京介绍,余姚市近几年依托当地裘皮产业在国内知名的优势,注重将裘皮城打造成国际风情小镇,越来越多像董新川这样的年轻人留在家乡寻找商机。

  全国政协委员、济南市政协副主席崔大庸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培育工匠精神,适应了我国的发展阶段,要多举措引导年轻人静下心来干事创业。其中,提供好服务是重要保障。以皮革产业为例,一件裘皮成衣要经过开皮、烘干、台面等八九道工序,需使用电烘箱、电熨斗等多种电气设备,还需大功率空调进行除湿、恒温处理。“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电。”董新川介绍道,像他这样年销售裘皮达到1000余件的加工企业,普通的居民两相电根本“吃不消”。

  据介绍,自2007年裘皮城一期开业,到如今三期竣工,国网余姚供电公司除了架设一条10千伏的高压专线,还陆续为裘皮块状经济接入了2万千伏安的电力容量。此外,还在裘皮加工生产企业云集的杨家村、朗霞村等行政村启动电网改造,全力满足近3000家裘皮加工销售企业发展用电需求。不仅如此,电力客户经理还定期入园跟踪服务,及时解决用电难题,做到电网建设与优质服务同步进行,助力地方经济新动能的形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邮储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表示,要为深化改革提供政策、环境支持,既要防止不作为问题,又要解决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的问题。余姚裘皮城管委会负责人唐军科表示,“供电等部门积极主动提供服务,为整个园区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下阶段,裘皮城将打造国际一流的裘皮产业功能区,全面推动产业功能的提档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新华社副社长龙新南表示,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要明确、措施要有力、发展环境要改善,以提供好产品和好服务。龙新南委员说,通过改进和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呵护和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经济健康发展的希望就会越来越大。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信心——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