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罗春桃代表:创新驱动比拼的不仅仅是巨投
2016-03-12 10:37:00
 

  全国人大代表、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研发中心主任罗春桃。(中国经济网记者 许凌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2日讯(记者 许凌)“前天接到一个国内同行的电话,谈到神宁集团科技创新的巨大成就,对方不服气地说我们有巨资投入支撑着!”全国人大代表、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研发中心主任罗春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创新驱动,比拼的仅仅是巨投吗?”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的基本能源结构为富煤、缺油、少气,煤制油无疑是一条发展接替能源的最佳路径。煤制油是一个投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特殊领域,正当国内许多巨企拼投资、拼资源拼得天昏地暗之际,西北戈壁荒漠有个企业“十年磨出一剑”终于胜出!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3年9月,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年产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获得国家批复,我国首个煤制油项目落子宁夏。随着这一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神宁集团不仅实现了由“卖炭翁”到“卖油翁”的华丽转身,还标志着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能源化工基地也初见端倪。

  神宁集团实现的是怎样一种创新呢?罗春桃认为是如下几个方面:

  拥有勇攀高峰的创新团队是创新驱动的“中枢神经”。任何一项创新成果的取得都是科研团队的通力合作拼搏的结果,任何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造,更是需要一支不断进取和用于挑战的创新团队作为保障。神宁集团科技队伍从5个人、50人、500人直至发展为今天的6000人庞大的科研专业队伍,被誉为创造神话前的“神话”;

  产学研与内外紧密结合的开发模式是创新驱动的“助推剂”。化工作为煤炭清洁转化与应用的新型产业,大多技术都是国外引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都是国内甚至全球首次工业化应用,而我国煤化工科研起步晚,整体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煤化工乃至煤制油科技研发工作要想快速成长,就不能墨守成规,一点一滴从头做起,要把产学研和内引外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多年来神宁集团与西安交大、华中科技大学等建立人才合作伙伴关系,与齐鲁石化、南京气化厂等企业,建立培养人才协议等等。

  超前谋划做好技术储备是创新驱动的“保鲜剂”。随着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愈发激烈,一个企业能否站在行业前列、引领行业发展,主要取决于该企业的科研队伍、业务精英能否掌握国内外前沿技术,能否名未雨绸缪站好“前沿岗”,成为新一轮技术拼杀的科技“储备库”。

  代表委员小资料:

  罗春桃,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3月生,甘肃清水人,中南工业大学化学系工业分析专业。现任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研发中心主任。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信心——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