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李晓林委员(右一)关于国人不爱买国货的发言,引起热烈讨论。经济日报记者 王 晋摄
“国人不爱买国货”,既有生产组织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在产品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还有人们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的问题。要把制造业搞上去,把消费拉回国内,一要加快出台“中国制造2025”标准化参考框架;二要着眼未来制造业发展模式,统筹制定推广计划和人员培训计划;三要搭建工业强基公共信息平台,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智慧
“我发个言,题目是救救中国的制造业!现在,‘国人不爱买国货’的消费趋势明显,不少家庭给孩子喝外国奶粉,穿的、用的也从国外买。我在法国巴黎时看到,好多店里中国人在排队,他们买的商品有的并不高端、并不前沿。这真是中国制造的悲哀。”全国政协委员、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感触颇深,“为什么国人对国外产品趋之若鹜?这值得我们深思。怎么把中国制造业搞上去,把消费拉回国内来!”
话音刚落,掌声一片。
3月8日上午,在全国政协民建界别联组会议上,15位委员争先发言,有的委员站起来才抢到发言机会,气氛非常热烈。大家聚焦“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技术升级、治理大气污染等热点话题建言献策,问的直奔主题,与会的相关部委领导认真听、仔细记,现场回应了委员们的问题。
“我发言的题目是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李谠开门见山,“首先,技术改造符合工业发展规律,国际、国内都有成功经验。美国、西欧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50%到69%,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在我国,2009年到2015年,通过技改,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个亿,拉动投资20亿元,新增工业产值30亿元,既提高了资本要素水平,也提升了产业盈利能力。其次,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会形成对中高端新产品、新材料的有效需求。同时,技术改造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再次,推动技术改造也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途径”。
如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她提出4点建议:在“十三五”规划的框架下,制定全国、地区和行业技术改造规划,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进一步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用财税、考核等多种措施调动地方政府对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拓宽技术改造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我对中国制造的振兴谈几点看法。”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北京市委主委王永庆接着补充,“第一,要关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关系。现在出现了实体经济资金流入虚拟经济的虹吸现象,建议相关部门关注这种现象,在虚拟经济过热时予以调控。第二,振兴实体经济,产业政策非常重要。能否请社会公众包括专家学者对产业政策定期进行评估,这样有利于促进各部门更协调地推进工作”。
“我的发言题目是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制造业集聚区改造升级,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中心来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这也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建议,把黑龙江省纳入国家制造业发展总体布局予以重点支持。”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说。
对此,孙东生委员提出几条建议:一是加快出台“中国制造2025”标准化参考框架,使企业了解短板在哪里,便于精准发力;二是着眼未来制造业发展模式,统筹制定推广计划和人员培训计划,加强智能化生产模式的推广和相关人员培训;三是搭建工业强基公共信息平台,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的智慧。
“各位委员谈到的问题事关我国长远发展,很多事情都讲到点儿上了。”听完委员们的建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辛国斌回应说,大家对“中国制造2025”很重视,也给予很高期望,提出了不少好建议。谈到“国人不爱买国货”的问题,他说,这既有生产组织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在产品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还有人们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的问题,“中国已是世界制造大国,如何变成制造业强国,值得好好研究。今天,我们会把委员们的好建议带回去,共同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经济日报记者 王 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