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张世平委员:应大力发展以居家和社区为重点的养老服务
2016-03-08 18:51:00
 

  资料图: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世平。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8日讯(记者 华青剑 专栏)今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世平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应大力发展以居家和社区为重点的养老服务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张世平委员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家庭养老是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2.22亿,90%以上居住在家庭。然而以居家和社区为主要服务目标的养老服务却是整个家庭服务业中最薄弱一环。居家养老缺乏保障,绝大多数居家老人享受不到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服务。社区兴办或支持的日间照料中心,覆盖人群少、专业程度低,服务单一、资源有限,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近一个时期,养老机构建设虽有升温,但大都追逐大型化、高端化,难以解决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短缺。

  因此她今年两会带来了关于大力发展以居家和社区为重点的养老服务的提案。

  她建议: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政策落地。国家规划应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的养老特点,把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作为政策支持的重点,加强统筹安排,完善政策措施,合理配置资源。应加强面向居家老人的健康服务、疾病治疗、困难救助、社会关怀的基本制度设计,统筹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增加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建立老人护理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采取政府购买方式,或把仅对养老机构的床位补贴,延伸到对老人的个人补贴,为老人购买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近年来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发展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的一系列意见,关键是要抓落实,解决执行中遇到的不明确、不配套、不落地的问题,确保各项利好政策落到实处。

  二要发展居家服务,做强社区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各类服务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促进医疗保健、康复训练、养生指导、心理关怀进家庭,上门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个性化定制服务。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解决土地、资金、政策等瓶颈,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平台建设,开发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内容、强化功能,提升质量、促进规范。密切社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力推医疗资源重心下移、服务基层,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构建立体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健康养老服务载体,不断扩大服务覆盖,让更多居家老人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他们实实在在的关爱和帮助。

  三要强化职业培训,加快职业化进程。针对目前养老服务机构专业运营团队和一线服务人员匮乏、素质不高的现状,应把养老服务全行业人力资源培训、推进从业人员职业化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完善相关资质认证体系和技能标准,加大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人员培训的资金投入和倾斜力度,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养老服务人员的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落实培训补贴和受训人员的资格证书,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收入挂钩,拓展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增设老年护理、营养保健、心理疏导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鼓励对口专业毕业生在养老服务领域中就业或创业。

  四要加大维权力度,降低服务风险。针对目前养老服务领域反映突出的维权问题,应重点抓好“双维护”:一是维护养老服务员合法权益,加紧制定并出台适应养老服务特点的劳动用工政策和劳动标准,完善员工制企业劳动合同、中介服务合同和家庭雇佣协议制度,明确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在维护员工权益方面的法律责任,按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参保率,促进养老服务人员提高地位和待遇,实现体面劳动。二是维护家政企业和养老机构的应有权益,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和社会服务保障法,明确企业、雇主、服务员三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降低家政企业和养老机构的风险系数。加强市场监管,推进行业自律和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养老服务供需双方相互依赖、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

  代表委员小资料:

  张世平,女,汉族,1954年9月生,北京人,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信心——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