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召开记者会,邀请全国政协委员解振华、秦大河、吴晓青、胡存智、白岩松就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特别是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 翟天雪摄
3月7日下午,5位全国政协委员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以“绿色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就全球变暖、雾霾成因、碳排放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全球变暖不是伪命题
“雾霾是从科技界到管理层、到人民群众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民生、关系福祉、关系健康。”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说,雾霾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燃煤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针对一部分公众甚至科学家对气候变化持怀疑态度,秦大河委员称,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是不争的科学事实,不存在所谓的伪命题一说。他解释说,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仅是温度升高,高山冰川退化、海冰覆盖范围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平面上升等都是全球变暖的定量指标。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9世纪升高1摄氏度左右。
全球碳排放零增加主要靠中国
“2015年全球碳排放没有增加,作出主要贡献的是中国,这是很多研究机构作出的判断。”谈及碳排放,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解振华说。
作为对《巴黎协定》承诺的一部分,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解振华委员表示,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需要能源支撑。而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现代化,基本完成工业化;到2025年、2030年,城镇化发展将趋稳;到2030年,中国人口增长也会趋稳。“基于以上考虑,中国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这是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目标。”
空气质量达标任重道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335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要达到80%。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说,这个指标是有关部门调研论证后提出的,他做了一些分析,完成这一任务要付出艰苦努力。
具体如何落实?吴晓青委员给出四条建议:第一,明确责任,把80%的目标责任细化落实到各级政府,落实到每一年。第二,严格考核问责,把每一年完成指标任务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完不成要追责。第三,严格执法,尤其要严格环境执法,绝不能因为一时的经济发展,每年的环境目标任务完不成。第四,加强社会监督。
总量“双控”是绿色发展举措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防治城市病,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实施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胡存智看来,建设用地总量的“双控”,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按照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建设的主体功能合理安排,可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也有利于防治大城市病。
不仅如此,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还有利于形成优化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胡存智委员说,在城镇化发展中通过划定“三条红线”——基本农田红线、城市扩展边界、生态红线,来优化城市的发展格局,防止“摊大饼”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从而防治城市病。
“建设总量的控制还有利于人的城镇化。”胡存智委员说,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可以落实人、钱、地挂钩政策,实现这个机制,使城市规模和人口同步发展,提高城市的集聚效益和经济发展的节奏程度,从而促进新城镇更好地发展。
舆论监督推进环保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主持人白岩松现场展示讲解了自己的绿色低碳“三件套”:手绢、公交卡和布袋。
谈及媒体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白岩松委员引用了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曲格平的一句话“如果没有新闻单位的报道,就没有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他认为,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更好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因此,“想要绿色发展,就要为媒体的舆论监督多开绿灯。”白岩松委员说。(经济日报记者 沈 慧 朱轶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