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4日讯(记者 华青剑 专栏)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金融是一带一路建设趋利避害、切实破题的“牛鼻子”。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张红力表示,建议监管部门明确细节,主抓推进,加快落实一带一路金融稳定机制,发挥多边金融机构功能完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制。
张红力表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安排中,既要体现强国思维,用好、用活金融手段,通过金融合作建设命运共同体,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更要坚守底线思维,在走出去与引进来过程中,通过金融合作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保障一带一路区域金融稳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张红力
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今年两会,张红力带来了关于推进落实“一带一路”金融稳定合作机制的提案。
张红力认为,一带一路金融稳定与合作面临的挑战。一是沿线国家呈现多重分化,区域金融脆弱性较为明显。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大部分是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发展阶段有所不同,面临着经济转型的不同挑战。与此同时,沿线国家也处于东西方多个文明交汇的地区,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的矛盾与冲突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长期化和易突发的特点。经济转型的不同挑战以及各种矛盾冲突,给一带一路区域金融稳定造成诸多隐忧,金融脆弱性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对外部资金依赖性较强,区域金融力量相对不足。沿线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发展较为缓慢,金融对外开放却过快,国内优质企业缺少安全和高效的直接融资渠道。在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直至采取加息措施的过程中,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着跨境资本大量外流的风险,资本市场遭受严重冲击,新兴市场货币汇率大幅贬值。一些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明显不足,金融力量较为有限,难以缓解跨境资本外流的冲击,国内资金成本迅速攀升,实体企业融资困难加剧。
三是一带一路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的广泛跨境金融合作,目前却缺乏有效的多边合作框架。一带一路覆盖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中东欧是政治角力的焦点区域,由于地缘政治、经济博弈非常复杂,建设并完善区域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沿线国家总体金融实力有限,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缺乏资金和融资支持。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更是沟通的桥梁。缺乏有效的多边金融合作框架,维护一带一路金融稳定难言乐观。
因此,他给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建议监管部门明确细节,主抓推进,加快落实一带一路金融稳定机制,发挥多边金融机构功能完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制。一方面,加强与沿线各国央行或金融监管当局沟通协商,通过“一带一路金融领袖圆桌会”等方式,推进落实宏观审慎政策与金融监管合作框架,加强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通过组建“一带一路开发智库”等方式,建设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制,为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开发、国家建设和经济起飞提供长期、稳定、成本较低的信贷资金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是抓手,金融是关键。要进一步发挥好金融的引领、协调和支持作用,要官方和民间“两条腿”走路,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集中金融优势资源真正取得“一带一路”先期收获。
第二,建议加快打造基于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一带一路的金融稳定与内生融合,需要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作为基础。建议依托沪深交易所,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深圳前海或一带一路重要城市设立国际板,允许境外公司,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提振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如果国际板推出时机尚不成熟,建议依托新三板,设立一带一路离岸交易中心,先行先试。建议突出重点,政策上要把亚投行,丝路基金支持的相关项目,对所在国经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沿线国家企业、和中国业务往来密切的相关企业,优先安排上市。
第三,建议加快建设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一带一路货币合作区。美元单极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利于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利益诉求,甚至成为危害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源头,加强一带一路区域货币合作势在必行。2015年11月底,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真正获得了国际货币的权威背书。建设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一带一路货币合作区,符合沿线国家的利益,有利于维护区域货币汇率、金融市场的稳定。在操作上,可以先内部论证可行性,再争取协同几个条件成熟的国家先行建立人民币货币合作区,对一带一路国家实施特殊政策,提升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使用、交易、支付和储藏,随后择机扩大货币区规模,持续吸纳新成员国加入。
第四,建议加快建立一带一路信用评级体系。现有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弊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之后的欧债危机中都得到深刻体现,一带一路金融稳定需要有针对自身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建议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以独立性、公平性、公正性为原则,扶持和培育独立自主的一带一路信用评级体系,加强评级机构跟踪评级和利益冲突规避机制建设,提高评级机构的透明度和诚信意识,加强评级机构的数据积累,提高评级机构的技术水平。
代表委员小资料
张红力,黑龙江哈尔滨人,曾就读于加拿大阿尔波特大学和美国加州圣格拉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1年-1994年在惠普美国总部做财务经理;1994年曾短期在施罗德国际商人银行中国投资银行部担任主管;1998年-2001年担任美国高盛公司(亚洲)执行董事兼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2004年任德意志银行环球银行亚太区总裁(含澳大利亚)兼投资银行全球执行委员会委员。2010年4月,出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是第一个以跨国公司高管身份参政议政的代表,是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信心——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