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徐小平代表:要吸引硕士生加入技术工人行列
2016-03-03 21:03:00
 

徐小平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3日讯(记者 佘惠敏)“我是来自制造行业的一线代表,从事技能劳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高级经理徐小平开门见山告诉记者,“我带了很多徒弟,总结下来有这几个缺陷:一是对这个行当兴趣不浓厚,二是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到位,三是所学内容和企业需求有脱节。”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急需高级技工类专业人才,《十三五规划纲要》就提到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等种种针对技术工人的利好措施。

  但我们也看到,我国的技术工人,尤其高级技工依然紧缺。即便是在工业发达的上海,“蓝领”的发展现状依然不如人意,没有多少青少年愿意把“工人”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带着这些问题,徐小平走访了一些高校,调研之后,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几条建议。

  他建议在高校设置有职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现在职业教育大多数是大专以下的低层次职业教育,而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和传统的制造业不一样,对工人的素质要求很高。”徐小平建议,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都应安排一定比例,由学术型培养转向应用型培养,因为现代制造业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支撑。

  徐小平还建议放开应用型大学的自主招生权,让优质生源加入到职业教育行列中来。同时开放应用型大学对课程设置的自主权。因为他在调研中了解到,教育部对课程设置有统一的规定,学校没办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是造成现在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现实需求有脱节的根本原因。

  徐小平也建议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如果一个老师对企业需求不明确,或者对动手能力感悟不深,怎么能教出应用型的人才?”

  徐小平本人就是一个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典型案例。

  1960年出生的徐小平已过知天命之年,从1989年以高中文化程度进入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当维修工后,就一直将维修工作视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倍加热爱。为了搞懂进口机床,他苦学德文,并在2003年通过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德语翻译”考试;面对维修技术被国外垄断的电主轴的维修工作,他在没有任何图纸、参数甚至设备的情况下,苦苦钻研,最终实现了突破,每根轴的自主维修费用仅为委托外方的15%,为企业大大降低了成本;他不仅取得了国家“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004年还被上海大众公司聘为156名技师中唯一的“特级技能师”。

  功成名就,四十不惑,他却一转身跑去读大学。“到了45岁以后,我重新去读了大学,就是因为我感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分析能力不强,应对这些设备已经不行了,只能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充电。”

  徐小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现在的技能劳动和以前的技能劳动完全不一样了,要求的知识层次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从制度上改变,吸引本科生、硕士生加入到技术工人行列当中,才能解决我们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代表委员小资料:

  徐小平,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科技术总监、经理、党支部书记。徐小平同志2005年、2010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荣获全国中华技能大奖;2007年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2011年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信心——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