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5年是我国人民幸福指数直线上升的5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3200多万农村学生吃上了香喷喷的营养午餐,扶贫攻坚的号角声中,每年超过1000万人摆脱了贫困,全民医保覆盖超过13亿人,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十二五”期间,党和政府秉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将财政收入的70%以上用于民生,以丰厚的民生账本,交出了生动的民生答卷。
站在“十三五”的起跑线上,前路并不平坦: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只有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才能让人民群众在奔小康的路上更有甜头。
补短板兜底线,完善保障基本民生的制度体系
文改霞今年14岁,住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合道乡杨坪沟村的山沟沟里。3年前,她的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改嫁离家,留下瘫痪在床的奶奶、盲眼体弱的大伯和年仅9岁的妹妹。
眼看这个家庭就要陷入绝境之际,县民政局将文改霞一家四口纳入了低保,每人每月发放280元。按照甘肃省的政策,文家姐妹上学的学杂费、营养餐费全免,学校还予以特殊照顾,将寄宿生才能享受的每年1000元寄宿补助发给姐妹俩。全家参加了新农合,由于是低保户,在乡里看病,医药费能报销95%,还享受34种慢性疾病大额门诊费用补偿和51种重特大疾病费用补偿;每年能获得一两次临时社会救助。就这样,在社会保障和教育扶贫的兜底帮扶下,文家两姐妹撑起了这个家徒四壁的窑洞。
“十二五”期间,我国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不让一户“文改霞家庭”在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路上掉队。
为了减少因贫失学的家庭,我国构建起全面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资助各级各类学生8500多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31%;资助总额超过1400亿元,是2009年的两倍。5年来,全国各类资助资金累计达6300亿元。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我国还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200多万学生。
“十二五”期间,我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挥补短板、兜底线的作用,制度建设取得突破,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规模持续增长,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冯亚平司长表示,目前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8.6亿,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发行量任务。亿万百姓享有基本保障,共享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安心踏实。
促公平抓重点,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文改霞的奶奶去年底去世了,剩下三口人的生活还在继续。
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小康是全国人民的小康,不能落下一个人。随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十三五”期间民生兜底的工作重点将逐步转到拉高短板、促进公平,在薄弱领域、重点领域发力。文改霞一家的生活将逐步改善。
再过1年多,文改霞就要小学毕业了,老师已经在帮她琢磨将来是接着考初中,还是上中职。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让更多像文改霞一样的贫困孩子能上学、上好学。目前,我国正在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今年我国将实施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督促各地进一步健全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等相关政策。
“根据现有的政策,到时候文改霞姐妹俩肯定能享受到中职学杂费免除和困难学生高中学费免除,以后如果上大学还有国家助学贷款。只要她们成绩好,就不会因为缺钱上不了学。”环县教育局局长张明君很欣慰各项政策足以保证姐妹俩继续学业,让她们拥有改变生活的可能。
盲眼的文大伯也有了新去处:镇里有了新敬老院,愿意接收文大伯。
这要得益于我国日益完善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对城乡老人、贫困家庭的帮扶力度正在加大。目前,我国已出台《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重点规划,初步确定了“十三五”民政事业的重点指标,包括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35至40张、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能力达到60%、医疗救助重点对象年人均筹资增长率为18.5%等硬指标。(经济日报记者 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