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后A股的表现可谓换了风格,尽管休盘期间外围市场惨烈下跌,节后A股却一洗节前的萎靡不振,资金热情不断升温推动股指上涨。此外,社保基金资金提前到账的消息也披露于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市场热情。
此阶段,机构资金的动向和布局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布局。回首2015年的明星资金,中小险企以其彪悍的举牌动作成为市场焦点和被追捧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在市场下跌的时候险资也被视为下跌的助推力量。
“在投资标的匮乏时期,已获政策松绑的险资可谓机构中的‘土豪’,其动向在市场信心恢复的初期值得跟进。”海通证券(600837,股吧)高级策略分析师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同时也要警惕,中小险资在股权争夺中可能遇到流动性危机而退出,进而造成股价反向波动。
资金空间巨大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18日公布了2016年1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产品注册数据。数据显示,2016年1月7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共注册各类资产管理产品7项,合计注册规模76.6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3项,注册规模21.64亿元;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3项,注册规模42亿元;股权投资计划1项,注册规模13亿元。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1月底,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506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3427.14亿元。
其中,在注册制实行之后,2013年注册各类资产管理产品103项,合计注册规模3688.27亿元;2014年注册各类资产管理产品175项,合计注册规模3801.02亿元;2015年注册各类资产管理产品121项,合计注册规模2706.13亿元。
从险资可动用的资金来看,其投资空间较目前已投体量也是成倍增加的。根据保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保险资金投资在股票和基金共16968.99亿元,权益投资占比15.18%。与之对比,2014年保险资金投资在股票和基金10325.58亿元,占比11.06%。2015年险资的权益类投资有了明显提升。而欧美成熟市场的险资的权益类投资比例大多在30%-40%。
导报记者注意到,上述市场中的明星资金中小险企的资金来源大多是其“万能险”产品。本报也曾在2016年元旦之后报道过多家银行加班销售万能险的火爆场面。
“随着货币政策的调整,市场资金相对宽松,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不断走低,而去年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普遍在5%以上,这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某国有股份行理财经理葛林对导报记者表示,高预期收益率也提高了对险资的配置要求,为了保证收益水平,保险公司积极配置股票,形成举牌上市公司推动股价上涨的联动效应。
实际上,险企通过“万能险”来撬动增资资金的情况已受到监管层的关注。保监会2015年12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该通知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主要是提高了高现价产品额度对资本金的要求。
某上市险企山东分公司负责人对导报记者表示,“新规之下就意味着某些激进的中小险企必须增资才能继续获得更多万能险额度,但事实上今年以来大批公司都有增资计划,这也意味着‘万能险’规模将继续扩大,相关险企可动用的资金规模也随之增长。”
地产、银行成重要标的
有迹象表明,目前保险公司举牌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金融公司。国泰君安的研报显示,在被举牌的上市公司中,房地产公司占比31.25%,其次为银行。业内人士认为,险资举牌动机是坐稳大股东的位子,享受高分成。持股比例超过20%时,投资收益可计为权益法,即无论被投资公司是否分红,投资方均可按照其持股比例分享相应的归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成,并计入保险公司当期的投资收益。考虑到目前被热门举牌的公司大多质地较为优良,均是金融、地产等高ROE(净资产收益率)品种,若能坐稳持股比例并行使权益法,则有望享受到较高的投资收益分成和增长。
导报记者注意到,保险资金正从多个层面加大对房地产投资的布局。一方面,多路险资继续增持上市房地产公司股份,除中国人寿、中国平安(601318,股吧)、新华保险相继成为部分上市房地产公司的大股东外,富德生命人寿、安邦保险、前海人寿等也在寻求增持股份的空间;另一方面,投资性房地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关注。
上述保险公司人士表示,保险资金寻找优质的房地产项目,扩大投资性房地产的占比,已经成为大的趋势。房地产投资回报率比较稳定,有助于保险机构获取可观的投资收益。
对于A股市场中激进的险资,也有分析师表示,中小险企寻求举牌上位需要消耗大量资金,若在股权争夺中失利,则可能面临严峻危机,特别是借助杠杆寻求资金使得风险加倍。举牌扫货虽然能为险资账面价值增值不少,但同时也禁锢了其最关键的流动性功能,应警惕爆发流动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