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水、白敬华、宋建(化名),3人同处一个行业——建筑机械,有相似的经历——在外务工多年后返乡,不同的身份——董事长、技工、破产待业者。新年的喜庆笼罩着他们共同的家乡——位于鲁西北的高唐县,可于他们而言,这个年,有着不同的滋味。“沉住气了”春节假期的建机产业园,十分清净,几声犬吠时近时远。各厂门口都贴着大大的福字,寓意生意兴隆的对联副副气势恢宏。这其中,一排红灰相间的厂房在萧瑟的冬景下,格外显眼,这便是陈金水的公司——九虹重工。“公司是2011年成立的,在北京还有一家兄弟公司,2000年建的。”一见面,陈金水就打开了话匣子,1995年我就去北京“跑铁活”了,当时揣着500块钱,从维修建筑机械做起,积累一定资金和人脉后,带着6个老乡创办了公司。“从最初的租赁生意,到后来研发生产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电动吊篮等产品,公司慢慢壮大,参与了北京很多重要工程的建设,如奥林匹克观光塔等。”在北京发展得很好,怎么又回老家建厂?陈金水笑了笑,“当初为了生计出去时,就没想留在北京,落叶归根,早晚要回家。”可回高唐后,陈金水的心并未踏实下来。“受行业形势影响,近几年产品销量直线下降,利润空间越来越薄。”转型这个难题,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最近几年年都没过好,压力大、害怕”。2015年8月,一位北京好友的建议,让陈金水心头一亮。“老陈,做立体车库吧,国家正重点扶持,市场潜力也大。”在北京做了9天调研后,陈金水立马启动了项目。短短几个月,生产线就已建成。二层五车位升降横移立体车库、简易升降类立体车库、简易升降俯仰式立体车库……介绍完样品间的产品,陈金水兴奋地说,“几天前,江苏盐城市政府发来函,约我们去谈项目,这个单子可是上亿啊!”立体车库项目的上线,也鼓舞了公司上下。几天前的年终会上,陈金水给大伙儿讲:“咱终于可以把心沉下来了!至少未来5年,只要把产品和市场做好,就不会有大问题了。”“团圆了”离开陈金水的公司,一路向南,20分钟后,就到了白敬华家——姜店乡西白村。 村口广场上,几位老人正练习着打鼓,乡亲们围在边上凑着热闹。村子胡同里每隔几米横挂着一串灯笼,映着三五孩童打闹的笑声,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儿。白敬华指着孩童中的一个女孩儿说:“这是我闺女,今年过年最高兴的就是她了。”为什么呢?“以前她老说,别人的爸爸都在家,怎么我爸爸不在?年后我也不走了,一家人在一起,多好!”白敬华11年前去了陈金水北京的公司打工,从零学起,慢慢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按照陈金水的规划,他将被打造成高级蓝领——工艺工程师。高唐这边立体车库上线后,紧缺人手,去年12月,他就被调回来挑大梁了。一知道这个消息,白敬华80岁的爷爷笑地合不拢嘴,“我上岁数了,家里再有点什么事儿呢?他离家近了,不就更方便嘛!”。一直独自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白敬华妻子,也感觉踏实了,“闺女明年就上小学,儿子才一岁半,他回来了,能多顾顾家里。”“焦虑、迷茫”与陈金水、白敬华不同,宋建的脸上则透着焦虑。在北京做了几年建机租赁生意的他,因为生意不好,分期付款买设备的钱还不上,被厂家把设备收回了。腊月初回到家的他,并没像往年一年招呼朋友相聚,“赔了钱,没心情。”他和白敬华年龄相差不大,也几乎同时去的北京,但并未安心做一名技术工人。“老板能干好,为什么我不能?”打了几年工后,他就出来单干了。但不久后他就发现,“自己把创业想得太简单了。”因为底子薄,手上的客户不多,老家叫来的几个帮手也不懂行,生意越做越难,在勉强维持几年后,他撑不下去了。像宋建这种情况的,在高唐“跑铁活”圈儿里并不少见。“行业形势本来就不好,出来单干的多了,竞争就更大了,为了拉活儿,不少人一味拉低价格,最后弄得大家都干不成。”宋建反思道,“还是要有规模,规范发展,不能贪快。”过了年,宋建准备去陈金水的公司打工,“沉下心来,先慢慢积累”。在高唐,像陈金水、白敬华、宋建一样,从事建机行业的人约有6万。这支队伍发起于上世纪70年代,足迹遍布北京、内蒙古、河北、东三省等地。如上三人的境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群体的现状,反映了在行业亟需转型的背景下,不同抉择带来的不同处境。“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过去的一年中,奔波带给他们的,或是丰厚的薪酬,或是过人的工作能力,也或是教训与经验。但不管怎样,不变的是鞭炮宣天的喜庆,是与家人团圆的温暖,还有对来年更好的憧憬。(经济日报记者 杜秀萍)
采访札记:农民工是一座桥
每到春节,山东高唐县城就出现堵车。车流中,不乏外地车牌,最多的就是京牌。开这些车的,绝大多数是在北京“跑铁活”(从事建机行业)的。据统计,高唐约有6万人常年在外从事这行,在北京的就近两万。
这支“大军”发起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闯荡,已在业内小有名气。多少年来,他们春节前归来,带给县城一阵热闹喧嚣,春节后散去,成为人们一段时间的谈资。
但近年来也有一些人,回来后并未再出发。他们或是创业精英,回家乡开了分公司;或是高级技工,回到同行业的公司里挑大梁;或是经营不善破产者,回来“疗伤”蓄势待发。虽然回来的原因不同,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与当地未离过家的同行相比,更加懂行。
28岁的吴安亮,11年前就去了北京,一直在老乡陈金水的建机公司打工,“当时一心想去北京,干啥都行!”怀揣着都市梦的小毛孩儿,就这么入了建机行。因为勤快爱动脑,干啥啥精,他很快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年前,高唐分公司上了新项目,他和另外3名技工,一起被调了回来,按照陈金水的规划,他们将被打造成高级蓝领——工艺工程师。
在陈金水眼里,他们可是“宝贝”,“这几人在北京呆了这么多年,增长了很多功力和见识,新项目交给他们,我一点儿也不担心。另外,在当地招的工人也要靠他们带。”在陈金水这受到重用的,还有另外一批人。“受行业形势影响,一些跑铁活的小公司陆续倒闭,这些老板虽然创业失败,但多年在外闯荡积累了不少经验,都能称得上是半个专家,我安排他们做售后服务,绝对能胜任。”
作为高唐“跑铁活”圈儿里的翘楚,陈金水1995年赴京闯荡,如今在北京、高唐都开有公司,年产值超亿元。20多年的在京闯荡经历,被他视为巨大的财富。“如果没有在北京创业的底子,没有那边的朋友圈,自己闷在家里做,很难有大的突破。大到公司战略,小到管理技巧,我可是在北京学到不少!”
“近几年公司一直在探索转型路子,可一直没思路,好几个年我都没过好,压力大、害怕。去年8月,北京一位好友的建议,可帮了我的大忙!”这位好友是建机行业内的专家,他建议陈金水做立体车库,这个项目国家政策支持,市场潜力大,更主要的是也与钢铁有关,陈金水好上手。
从陈金水、吴安亮等人身上,我们看到都市经历带给他们的独特财富,而他们则如一座桥梁,将学到的知识、经验、技术,运送回家乡。他们使都市和县城超越空间距离、发展差距,紧紧融合在一起。均衡发展、全面小康,这些人可是立了大功劳!(经济日报记者 杜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