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日讯(记者陈郁)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共同发布《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6)》。报告指出,如何为中国经济的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营造一个稳定的增长环境,成为2016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重要课题。
报告指出,首先,不宜将中国经济年均增长6.5%的政策底线等同于2016年的增长目标。经济增长有其自身的惯性,中国经济增速在2010—2015年持续下行,如果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5%,那么“十三五”期间6.5%的平均增速将难以得到保证。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由2007年的14.2%降至2015年大约7.0%的水平,跌幅接近一半,已经进入与潜在增长率基本保持一致的稳定期。
其次,宏观调控需明确扩张性立场,扭转经济下行预期,防范通缩风险。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成功实现了增速换挡,但不能将增速换挡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速的一路下行。中国经济增速如果在“十三五”期间继续沿着下降通道运行,将会形成一条长达十余年的下行轨迹,强化经济下行预期,对于稳定经济是不利的。此外,中国经济在2016年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通缩,通缩问题难以靠市场力量进行修复,必须依靠宏观调控的有效介入。从中国近年来的宏观调控看,“微刺激”的效果越来越差,经济增长的“下限保卫战”越来越吃力。如果经济增速长期处于下行通道,如果增长问题在短期内集中表现为总需求不足,那么宏观调控就该采取扩张性政策,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及时出手。
再次,在扩张性政策的预期之下,2016年货币政策调控可能会出台一些强有力的刺激措施,包括M2预期增长率、新增贷款规模增长率均可能突破20%。在外汇占款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会通过多次降准来缓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压力。虽然中国目前的基准利率已低于CPI,但考虑到GDP平减指数和PPI均为负值,实际利率依然偏高,如果2016年中国的价格指数下行超预期,降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另外,中国人民银行有弊绕频繁、大幅度地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操作(SLF、MLF、PSL、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合理引导资金流向。
最后,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包括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提高运用市场化手段调控市场利率的能力、完善和加强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机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