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返乡创业:植根故土绿成行
2016-02-01 08:01:00
 

图① 河北省隆化县农民曹建平返乡后发展木耳种植产业,带领百姓致富。

  图② 江西省永丰县农民工杨小金创办的给力鸟食品公司里,员工正在包装凤爪。

  图③ 山东高青县农民刘树海在自己创办的医疗器械公司的车间与工人一起探讨技术问题。本报记者 乔金亮摄

  春节临近,农民工返乡大潮来临。越来越多的返乡人在纠结新的一年是回城市继续打工,还是留在家乡创业。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眼下的返乡创业热潮带动下,他们中的很多人将会加入创业大军。据农业部最新统计,目前我国返乡创业农民创办小微企业23.7万家,农产品加工企业45.5万家,休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147.9万家,农民创新创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过去,农民工“一人打工、致富一家”,对于社会的效应,被业界称为“做加法”。而今,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一方”,则成为“做乘法”。从“加法”到“乘法”,返乡创业让农民工成为“全民创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解决就近就地就业

  一大批农民工带着项目、资金、经验回乡创业,不仅使自己完成了从农民工到企业家的蜕变,更带动了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持家打工两不误,月工资3600元,真好!”江西省永丰县沿陂镇鸭田村38岁的谢高英从原来的留守妇女成为当地给力鸟食品公司的一名生产工人。公司60多名一线员工中有50多名来自附近村庄,每年从公司获取的劳务报酬大约235万元。而企业每年近百万羽的鸭子需求数量,直接带动了100多户农民通过养鸭子致富。

  给力鸟食品公司是农民工杨小金创办的。2009年,杨小金回乡创业。他外出打工16年,其中有8年从事餐饮业,因此对食品行业很感兴趣。通过市场调研,他把目光瞄准了泡椒凤爪,并研究出了独特配方。产品投入市场后,一炮打响。自2011年12月起,公司每天都有几万元的销售额。尝到甜头的杨小金一鼓作气,又先后研制开发出水晶猪脆、酱烤鸭等系列产品。

  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不仅对自己有价值,对整个社会也具有价值。目前杨小金的公司拥有员工6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7人,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返乡创业不仅让他完成了从农民工到企业家的蜕变,也带动了大量周边村民就业。公司每天加工的泡椒凤爪数以吨计、加工鸭子2000羽以上,为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并促进了当地水禽养殖业的发展。

  “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据介绍,仅2015年,永丰县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约1亿元,扶持返乡创业农民工720人,吸引返乡就业3300人,带动就近就地转移就业4900多人。县里出台了“千人创业、万人就业”扶持政策,专门开设返乡民农工创业绿色通道,把返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与外商投资同等对待。对有一定技术、一定资本和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免费进行创业培训,提供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帮助他们提高经营能力。

  来自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两个特点,一是创业人数在增加,二是就地、就近就业的趋势更加明显。有一大批农民工带着项目、资金、经验回乡创业,带动了群众就近就业。人社部监测的农村劳动力中自主创业同比增长3.1%,高于总体转移就业人数的增幅。

  农民工就业面临就业难、招工难“两难”的结构性矛盾。普工招工难反映农民工供给的有限性,技工招工难反映技能人才的短缺性。而返乡创业恰恰是打通两难的关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传义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微企业,这有利于让众多创业创新主体、资源参与发展,带动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利用农闲时间充分就业,同时,也改变了大企业与小微企业的结构失衡,增强了经济弹性。

  引领产业结构调整

  创业形成的集聚效应优化了当地原有的产业结构,配套和相关产业均得到了协同发展,成为推动乡镇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发展的草根力量

  引人注目的是,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正成为实实在在的推动力量。他们中有的是原来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打工,回乡创办类似企业;有的在打工地已经创业,转移到家乡;有的是引领自己打工的企业到家乡办分厂,自己做经理。而他们创办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承接了东部地区梯度转移产业,有的是整厂迁移,有的是部分产品生产基地迁移,有的是产销链条的一个环节迁移。

  农民工创业,即使是农业,也并非传统的大田种植,而是有相当部分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新农业。河北省隆化县乡土优秀人才曹建平2012年成立了丰源食用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黑龙江食用菌研究所等合作,前期投资500万元,租用土地面积150亩,购进黑木耳菌棒生产设备,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年生产栽植黑木耳150万棒,实现经济效益150余万元。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发展黑木耳种植,由他提供菌棒,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更让人欣喜的是,农民工创业已经树立起品牌意识,“我们要卖牌子货,做百年老店”。山东省高青县蓑衣樊村农民刘树海返乡办起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当初,他花30多万元,从北京买来国内最先进的医用胶带制造设备,可他生产出的胶带不是黏度过大就是黏度不够。刘树海和技术员们花了3个月的时间“憋”在车间,反复试验,最终掌握了生产医用耗材的核心技术。如今,已在传统销售的基础上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展线上销售,市场前景广阔。

  创业形成的集聚效应优化了当地原有的产业结构,配套和相关产业均得到了协同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业是朝阳产业,有着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刘树海与村民联合创办了大芦湖农庄和大芦湖文化旅游公司。大芦湖农庄主打大芦湖品牌,开发出的蟹田米、稻田蟹系列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周边区县超市。依托水乡特色,他们策划开展了稻田钓蟹比赛、千人捉鱼、浑水摸鱼、稻田插秧等活动。

  农民工返乡创业把在发达地区获得的资金和市场观念、技术、管理带入家乡。他们点燃了当地非农产业的火种,一些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发出来,铺垫着工业化的发展基础。少数地方农民工返乡创业起步早,已培育形成了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缓解农村三留守问题

  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优化劳务输出地的人口结构,缓解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村三留守等农村社会问题

  除了这些经济方面的效应外,农民工返乡创业还有助于缓解农村社会问题。以前,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淘金”,农村呈现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的社会现状,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随着外出务工规模逐步扩大,农村社会管理压力越来越大,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由此产生。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把他们的父母留在家乡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家住贵州省天柱县长团村的杨伍元,与妻子在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已有7年,家里的小孩和老人是他们出门在外时时刻刻牵挂的。眼看孩子3岁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他更是忧心忡忡,想回家照看孩子,但又为回乡后的经济来源发愁。去年年初,他了解到县里有多项支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后,便同弟弟杨仁武回到县城开办了兄弟纸厂,一家人得以团圆。

  天柱县通过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和“农业三小工程”以及微型企业扶持等政策,搭建好留守儿童父母回乡创业就业平台,引回外出务工人员,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解决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该县2015年比2014年减少留守儿童4370名。

  据介绍,贵州省制定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措施,帮助其父母返乡创业就业,逐年减少该群体存量,要求每县每年减少人数不低于10%。据贵州省印发的文件,到2017年,力争引导20万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庭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为其提供职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及创业担保贷款、场租补贴、创业补贴等支持。

  事实上,当前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村三留守等现象背后,正是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也正需要返乡农民工这样的“新鲜血液”。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企业家,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成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