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问题,最典型的就是,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过于前沿,企业在当下用不上;而国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技术难题,高校和科研院所又不愿意去做。”在日前举行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副主任张虎道出了自己多年的困惑。
这也折射出了当前我国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经济科技“两张皮”的现象。而这恰恰是造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先进国家这一指标为60%至70%。
当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生产力的战略支点,又该如何打通创新链条中的这一“肠梗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政府、高校和研发机构,以及企业三方同时发力,唯有如此才能研发出更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科技成果,并进一步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祝连庆表示。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最重要“用户”的企业,其自身努力十分关键。“企业要主动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互联互通,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从研发、设计、工程、投运到运营全过程的协同共进,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说。
对此,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隆力奇生物科技研究所负责人徐之伟也深有感触。“校企合作,采用定制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可以切实解决和改变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徐之伟介绍,在清华大学与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近10年里,多项技术难题被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并累计创造了1.36亿元的产值,企业充分享受到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释放的红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应用化,是新常态下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徐之伟说。
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看来,我国专利数量、论文数量大幅跃升的同时,我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并未同步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还不顺畅。不过,科技成果产业化本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尊重科研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此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当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资金的支持也不可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导带动银行信贷资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应用。”财政部内部控制委员会委员张连起表示。(经济日报记者 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