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新能源汽车产业既要拼“量”更要提“质”
2016-01-25 06:02:00
 

  要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薄弱、整体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就必须在做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质量的提升。在产业已有一定量的基础上,应该通过构建公平竞争、创新、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质量和企业实力的提升

  在传统汽车产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放量”上涨,达到33万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产销国。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销量在我国年度新增汽车销售中占比首次突破1%,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正式从“导入期”步入“成长期”,站上一个新台阶。

  不过,欣喜之余,也要看到,目前这样的“量变”并没有引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质变”。由于在产品“导入期”,政府出台了多种形式的购车补贴激励政策,不少企业患上了补贴依赖症,紧盯政策设定产品,缺乏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压力,至今尚未培育出适销对路的明星产品,在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上也没能实现重大突破。

  问题还在于,行业的发展正在遭受地方保护主义的“阉割”。部分地方政府出于拉动本地经济的考虑,对没有在本地兴建生产厂的企业,千方百计设置门槛,将其挡在补贴政策之外,倒逼企业在本地新建生产厂。其结果就是,不管有无产业基础,近年来一些地方纷纷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如果任由这种势头继续,市场会被分割得越来越小,企业无法形成规模,难以形成竞争力。

  面对33万辆年销量,我们不妨追问:这其中究竟有多少企业参与?每一家企业究竟有多少辆?当然,不否认这里有过万辆的,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千百辆,几十辆,甚至几辆的。反观日本,虽然年产销总量远不如中国,但有单个企业每年就能销售15万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在快速扩大,但实际上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并不强,产业基础依旧脆弱,总体发展质量并不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做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质量的提升。应该说,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导入期”,我们通过政府补贴,强调量的扩张,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因为汽车是一个以规模著称的产业,没有一定规模,就难以降低成本,形成效益。但进入“成长期”后,在产业已有一定量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构建公平竞争、创新、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质量和企业实力提升。

  事实上,产业质量和企业实力的比拼,从来不是靠单一的规模,而是靠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近年来,德、美、日等主要汽车强国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加大,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包括材料科学、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制造工艺、制造装备等,以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制高点。作为今天的新能源汽车产销最大国,我们不能仅满足于眼前市场的培育,而是要从更高的战略层面,加快推动企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企业品牌和产业品质提升。否则,一旦市场培育好了,外面的人冲进来,自己“手无寸铁”,就会被打得落花流水,重蹈传统汽车发展覆辙。(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车 夫)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