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环境数据为何与公众感受有“温差”
2016-01-22 08:50:00
 

  监测显示2015年北京、南京等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4年明显增多——

  环境数据为何与公众感受有“温差”

  ◎ 公众对2015年雾霾印象深的主要原因是,雾霾集中出现在11月至12月,且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污染程度重

  ◎ 充分认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既要积极作为,又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全社会的共识与共同行动

  1月以来,各地纷纷晒出去年蓝天“成绩单”:两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而备受关注的北京,其空气质量数据显示,2015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186天,占全年总数的51%,相比于2013年和2014年,重污染天数有所减少。

  出现玫瑰红雾霾而被网友热议的南京,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31天,比2014年“青奥年”多出41天。

  因为应对雾霾不力而被环保部批评的西安,2015年优良天数为251天,较2014年增加了40天。

  从以上数据看,不少城市空气质量改善都有不同程度进展。但是社会公众的感受却不尽如此,不少人觉得雾霾越来越严重了。公众感受与环境数据为何存有差距?环保专家分析,公众对2015年雾霾印象深的主要原因是,雾霾集中出现在11月至12月,且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污染程度重。

  以北京为例,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在11月至12月中发生重污染22天,占总天数的36%,同比增加15天。特别是2015年11月15日到12月31日,北京PM2.5浓度比2014年同期上升高达75.9%,造成PM2.5全年改善比例损失15.5个百分点。

  据粗略统计,2015年第四季度,全国有18个城市经历了20天及以上的重污染天气,若参照北京现行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这些城市均达到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的标准,集中密集的重污染天气强化了公众对雾霾的感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盼温饱”到“盼环保”,公众对雾霾越来越关注,表达了祛除这一“心肺之患”的强烈愿望。但是,雾霾产生的原因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雾霾治理也非一日之功。

  “人努力,天帮忙。”这是环保工作者口中的一句话。人努力了,天没帮忙,效果会打折扣。2015年,全球遭遇史上第二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天气也产生了巨大影响。《2015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华北、黄淮大部、江淮东部等地区80米高度平均风速与近10年平均值相比,偏小10%以上。北京2015年11月至12月的静稳天气日数比近10年同期偏多55%,这是导致去年重污染天气频发的天气因素。

  此外,燃煤、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污等,被认为是雾霾的“贡献者”。其中燃煤是不可小觑的重要诱因之一。在雾霾最为严重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近9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由此,充分认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对公众环境质量诉求、环境指标可行可达、经济社会可承受,以及我国人口高密度、产业高强度、能源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统筹考量下推进大气治理,既要积极作为,又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全社会的共识与共同行动。(经济日报记者 曹红艳 )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