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洋
“十三五”期间,京津冀三省市将协同工作,提升精细化天气预报能力,可精细至1公里范围内每10分钟更新一次预报。此外,雾霾和重污染天气将提前72小时给出精细预报,即在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发生强度上更精确。昨天,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市政协委员、北京气象局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琳娜介绍了上述信息。
“北京的天气也受京外天气影响,如果我们能更快了解到‘上游’发生了什么,加强监测,就能提高预报的准确率。以前,恰恰在这方面存在不足。” 张委员介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从前的缺陷很快会得到弥补。
三地将做好灾害天气的联防联控和预警,首先将增强整个区域的立体气象监测能力。在地面气象站布控方面,5年内京津冀三地将新增超过500个自动地面气象观测站,使得观测站的平均站间距达到市区内3至5公里,郊区10至20公里,填补太行山、燕山山区等灾害易发区的天气观测空白。在空中,三省市还将联手增设3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使雷达总数达到12部,弥补原来雷达布控上的盲区。新增雷达后,水平雷达检测间距将缩短为100至150公里。
三地还将联手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大城市群的精细化天气预报能力。5年内,24小时内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可以具体到街区和乡镇。降雪、沙尘、高温等对群众生活影响较大的天气,将提前24小时至48小时给出精细预报,雾霾和重污染天气将提前72小时给出精细预报,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发生强度都将更加精确。每当预测到这类天气出现,气象部门也会增加与环保等部门的会商,尽力提高天气预报的告知率。
北京的夏季,天气变化多端,且常常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况。以前,北京气象短时精细化预报,可以做到在夏季时每隔半小时就更新一次天气预报,帮助人们做好出行准备。未来,这种短时预报将缩短至每10分钟一次,预报的地理范围在城区内可以精细到方圆1公里,郊区则可以精细到3公里。
图为:昨天,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围绕“十三五”规划举行记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