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月18日电(王婵) 白天下地,夜晚作画,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坚持不辍,绘画改变了浙江嘉兴市秀洲区57岁农民缪惠新的人生,他的多幅画作被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收藏,还将画展办到了美国、日本等地。
腊八节前夕,走进缪惠新位于秀洲区油车港镇栖真小集镇的农民画工作室里,发现墙壁上、地板上、床上都堆满了他的作品。其中,《乡情》摆放在很显眼的位置,画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女子发髻,周边点缀着日、月、蚕、桑、鱼等元素,色彩斑斓,意境清新,反映江南女子的日常劳作,生活气息浓厚。这幅作品1983年曾在首届浙江省工人农民画展中展出,并获得一等奖。
“我这人不服输,就是有一股劲儿,别人怎么看没关系,我就要画出个样子来”。缪惠新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只有高中学历,以前在村上当民办老师,特别喜爱绘画,购买书本、颜料,自学成才。他曾想报考中国美术学院,因缺乏一定数量并兼具美术功底的习作,被告知“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连续三年被打击后,缪惠新反愈挫愈勇,白天在地里忙活,晚上在灯下用功,灵感来了立刻下笔,眼前只要有报纸就能画起来。
图为缪惠新《乡情》。
《乡情》获奖给了缪惠新极大鼓励,此后他更加努力作画,画《原野》、《老父亲》、《五月的乡村》、《种田图》……钟灵毓秀的江南家乡赋予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一次作品展中,缪惠新的画作被一位美籍华人看中,对方邀请并助他赴美国办画展,从此成为海内外小有名气的农民画家。
缪惠新脱颖而出离不开故土滋养。嘉兴市秀洲区是中国农民画重镇,那里活跃着上百名非科班出身的农民画家。他们将农耕劳作和田间生活以自己所感知的方式诉诸画笔,朴拙粗粝。受缪惠新影响,农民画工作室在秀洲开花,人们还在衍生品上作文章,将农民画元素融入陶瓷器具、丝绸方巾、团扇、雨伞等大众消费品中,丰富了农民画的市场外延。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指出,农民画是民间生活的一种重要符号,它们随心造象,随类赋形,带着农民自己的独特话语。早期缪惠新的作品,就打上了深深的农民画烙印,例如《乡情》、《七牛图》等。随着作品走向远方,接触到的不同人脉和多元文化令缪惠新的视野大开,现在他的作品中多了几何不规则构图和现代派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农民画。
“农民生活养育了我的情操,但客观来说,农民画还是偏单调。”缪惠新说道。没有接受过正统的美术教育,对他来说是个遗憾,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去艺术之都巴黎,亲身感受下世界美术的前沿风光。
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缪惠新还会接受学校的邀请去教孩子们画画儿,他鼓励幼童跳出框架,用彩笔勇敢表达自己。缪惠新还有一个自己的“中国梦”:帮助将秀洲农民画传承、发扬光大。据了解,当地正打造一个以农民画为品牌的浙江省级非遗(实验)小镇,缪惠新希望能在这个平台上发挥自己的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