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2月28日电(张莺、孔晓梦)“以前这块地寸草不生,如今可以种桑树了。”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农民覃海芳,指着曾被重金属污染过的土壤说。
2001年,环江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山洪冲垮了大环江河上游选矿企业的尾矿库,大量富含砷、铅、锌、镉等重金属的矿渣被冲到了下游沿岸上万亩耕地上,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洪水过后的几年,被污染的土地长不出庄稼,几乎寸草不生。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往受淹的地里撒石灰,收效甚微。
2005年,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环境修复中心的专家来到环江,开始帮助当地修复土壤。针对环江县土壤污染的特点,专家研发并应用了植物萃取、超富集植物与经济植物间作、植物阻隔和重金属钝化等修复技术。
2010年,依托中科院的技术力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环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启动,获得2450万元中央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
参与项目的工程师说,蜈蚣草和东南景天是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有很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技术人员指导村民在受污染的土壤上种植这些超富集植物,把重金属富集在植物茎、叶中,从而带走土壤中的重金属。
覃海芳说,政府向他们免费发放蜈蚣草苗、东南景天苗、桑树苗等,农民将种苗套种在一起,按要求撒上修复剂,改善效果一年比一年好。
2015年下半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环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据广西环保部门介绍,环江的土壤修复项目共计修复污染农田1280亩,涉及3个乡镇7个行政村16个自然屯,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土壤修复工程,摸索出了以植物修复技术为主导、以“地方政府主导、科研单位技术支撑、农民主动参与”的农田土壤修复工程模式,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环江仍有数千亩重金属超标农田,河池市其他县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超标农田,广西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群众的“米袋子”和“菜篮子”质量安全,今后广西的土壤修复之战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