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公布的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新增贷款和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多个分项指标同样创了纪录,远超市场预期。
多项因素合力推高1月份金融数据:年初银行冲开门红、大量储备项目被释放、房贷需求被刺激、外币融资转本币。不过,以上因素也决定了1月份的数据不具备可持续性,分析人士预计从2月份开始金融数据将重新回落。
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
1月份金融数据远超市场预期: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2万亿元,同比多增1.37万亿元。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同样创历史新高的还有多个分项指标。在新增人民币贷款中,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06万亿,企业与个人中长期贷款合计新增近1.54万亿元,均创历史纪录。1 月份票据融资贷款新增 3719 亿元,创 2009 年3 月以来新高,居历史第三高。1月份企业短期贷款新增4522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多增1537亿元,创历史新高。
从历史数据看,1月份历来是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高点。但相较之下,今年数据远超过去三年新增信贷1.3万亿和新增社融2.4万亿的均值,或许非季节性因素一个原因所能解释。
总结起来,市场分析人士罗列了三大原因。第一,年初冲开门红,早放早受益。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有较大的业绩考核压力。经济下行,不良贷款逐渐暴露,银行如果不希望利润增速太难看乃至负增长,就会想尽办法提高收益。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部门认为,早放贷早受益属于最为传统的提高收益方式之一,只是今年被用到了极致。
第二,大量储备项目在年初投放。去年下半年积累的政府平台贷款、专项金融债的配套贷款以及居民的按揭需求等,都在年初集中投放。
某国有大行对公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创新高,我觉得PPP项目贷款有很大贡献,毕竟去年没有这一块;棚户区改造这块蛋糕也很大。这类贷款有政策支持,如果所在地政府财政收入有保障,放出去的贷款是比较安全的。”
第三,1月份人民币贬值预期一度较强,部分企业将美元债务转换为人民币贷款,以收缩外汇风险敞口。从数据来看,1月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727亿元。
新增贷款高,派生的货币多,自然推高M2增速。到1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4%,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新高。不过有分析指出,今年1月份M2走高的原因是去年1月份的基数较低。
2月份数据或将回落
多个因素合力使1月份多项金融数据创历史新高,但持续性堪忧,多数市场人士预计2月份开始数据将重新回落。
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表示:“储备项目集中释放过快,后续就会面临增长乏力。居民的按揭贷款也在1月有所冲高,而政府目前通过各项政策刺激居民买房,房贷还会在高位,但类似的高增速很难再现了。”
他还指出,从基层情况看,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较高,没有担保不敢放款,实体经济贷款的有效需求还是不足的。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等小银行,由于政府储备项目不足,信贷增长事实上是比较缓慢的。外币融资转本币也不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增加的迹象,不是新增融资需求,只是货币形式的替换。
1月末狭义货币M1的余额同比增长18.6%。中金公司固收研究部认为,去年下半年财政存款的超季节性和超赤字水平投放、专项金融债的配套贷款和大量城投平台贷款的集中投放等因素,都推升企业活期存款走高。但由于反腐和项目质量不高等原因,企业在项目投资和资金运用的进度是比较慢的,很多资金只能趴在活期账户上。M1高并不意味着经济强劲,只是政策刺激结果的一种体现。
央行在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指出,本国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容易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在开放宏观格局下,货币政策应有国际视野,要更加关注货币政策对资产配置、经济动态均衡的影响,要注意到这些影响最终都可能表现在跨境资金的流动上。
莫尼塔研究宏观主管钟正生认为,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总需求的“适度扩张”才是政府希望看到的。当前经济低迷和产能过剩格局依旧,金融数据却“逆势”飙升,不管从后续为货币政策留有余地的角度说,还是从需要时间观察金融向经济的传导效应来看,宽松货币料将沉寂一段时间了。
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预计从2月份开始金融数据将重新回落。3月份将公布1、2月份合计经济数据,预计工业增加值将有所回落,考虑到2月份的金融数据也将高位回落,货币政策可能从3月份之后逐步增加放松力度。